如何成為一個遊手好閒的人
【野子/摘自微信公衆號「人物」,本刊節選】
人生的前26年,加文活得很像他的父輩,向着成功生活一路高歌猛進:他中學就讀於英國久負盛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學,大學先是在牛津大學攻讀物理學,後來換成了自己更感興趣的哲學和心理學,隨後在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順利拿下圖像設計的碩士學位。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藝術總監,負責英國一家報紙的整體設計。
一切看上去風平浪靜,直到加文遇到了自己的中學同學湯姆‧霍奇金森。他們是威斯敏斯特公學的同學,畢業後,湯姆去了康橋大學。他在25歲之前的人生也是一路坦途,讀最好的貴族學校,考最好的成績,畢業後擁有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按部就班地活着。
多年後重逢,兩個老同學坐下來聊天時才發現,他們都討厭上班,喜歡偷懶,只想無所事事地過一整天。
湯姆說,工作的這幾年,他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網中掙扎。他不喜歡上班,尤其討厭早起,每天早上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從被窩裡爬出來,一想到要去辦公室,他就會崩潰,只能靠泡澡緩解壓抑,所以他常常遲到,有時候磨蹭到中午還出不了門。
改變湯姆的是塞繆爾‧約翰遜博士的一篇文章。約翰遜以勤奮著稱,靠自己的力量,花費9年時間編纂出聞名天下的《約翰遜字典》。可讓湯姆感到意外的是,約翰遜居然寫過一篇關於「懶惰」的文章。原來這位大人物也愛偷懶,討厭早起,不喜歡幹活,一有機會就想發呆。
湯姆把這個發現分享給了加文。兩個老同學在熱烈的討論中意識到,過去他們總覺得「一事無成」「坐以待斃」「隨波逐流」是貶義詞,活着就要努力奮鬥,閒散懶惰是對人生有害的想法,但現在他們覺得,也許這些只是人們的一種偏見,偷懶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他們決定爲「懶惰」正名。兩個人先後辭職,開始踐行一種懶人生活方式─他們想用自己的人生證明,懶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踐行懶人生活方式的第一個專案是辦雜誌。1993年,一本名叫《閒人》的雜誌誕生。湯姆負責文字,加文負責設計。他們在雜誌封面特意標註:「遊手好閒者的專業讀物。」雜誌名稱也有說法,它來自塞繆爾‧約翰遜博士文章中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或者期望成爲,一個閒人。」
這本雜誌一直髮行到今天,每期固定的卷首語是這樣寫的:「《閒人》是一本倡導自由、快樂和無所事事的藝術雜誌。我們相信,懶的概念在當代社會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事實上,閒下來是幸福生活的關鍵要素。我們希望用振奮人心的哲學、評論和反思文章激發你的懶惰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提供變懶的實踐指南,幫助你追求一種更懶散的生活。」
時間久了,很多人自告奮勇爲雜誌供稿。在這裡,有人負責採寫人物長報導,尋找懶出新意、懶出特色的人物,也有人分享實際的偷懶經驗,比如,如何在鬧鐘響了之後繼續有效賴牀、打電話請病假可以有多少種理由。還有一個欄目是理論研究,爲所有懶惰行爲尋找歷史依據,引經據典地分析,爲什麼我們應當反對早起,扔掉鬧鐘,把「人生5年規畫」扔到垃圾桶裡。老子、王爾德和約翰遜博士的觀點經常被引用;馬克思的法國女婿寫過一篇《懶惰的權利》,其中的言論經常被提及;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所描述的東方人的安逸生活,更是雜誌發行至今非常受歡迎的引用來源。
唯一的問題是,這本越來越受歡迎的雜誌並不怎麼掙錢。但是他們依然相信,「懶」是一項可以謀生的事業。湯姆最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他們因爲辦雜誌結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瞭解到千奇百怪的故事。正是在朋友聚會的酒後閒聊中,他們發現苦艾酒的存在,最早做起了苦艾酒進口生意。
《閒人》雜誌辦到第10年的時候,一切開始漸漸步入正軌。他們對雜誌的管理有條不紊,各自的私人生活也過得不錯,他們有固定的住所、穩定的收入,家庭關係也很融洽。就在這時,兩個創始人決定,他們要跳脫眼前的生活,休息一下。2003年,加文突然宣佈自己要休假,幾天之內,他就訂了一張去義大利的票,一個人拎着行李搬去了羅馬。這不是計劃好的旅行,他每天睡到自然醒,有時去田間散步,有時去美術館看畫,在路邊的咖啡館一坐就是一下午,除了看天上的雲發呆,其他的都不做。
加文在羅馬待了7個月。這段時間,羅馬的天空總是萬里無雲,這讓他想念倫敦的雲,想念小時候擡頭望着天看雲的時光。他總是聽到人們「說雲的壞話」,嫌棄雲遮住了太陽,抱怨雲帶來了雨,他想要爲雲做點什麼。
從羅馬回到英國後,加文受邀在一個文學節上演講。那是一個非常小衆的文學節,前一年的演講嘉賓比到場的觀衆還要多,加文想要讓自己的那場演講來的觀衆稍微多一點,就琢磨着搞點噱頭來吸引人。他想到了自己在羅馬心心念唸的雲,於是一本正經地宣佈,他要進行「賞雲協會成立演講」。
他的計劃成功了,演講當天座無虛席。演講結束後,很多人跑來問他,如何加入賞雲協會。一開始他還會認真解釋,自己只是開玩笑。當詢問的人越來越多,「我意識到,我還真得爲他們成立一個協會,一起賞雲,這才說得過去」。
和創辦《閒人》雜誌一樣,賞雲協會也是在一股腦的熱情中成立的。加文買了一本關於「如何創建網站」的工具書,就這樣,一個致力於擡頭看雲的組織誕生了。
加入賞雲協會最初是免費的,沒有儀式,每個會員只需認證「成爲賞雲協會的一員」即可。後來,加文決定收取入會費,每人15英鎊,成爲會員後可以得到一枚賞雲勳章,還有一份榮譽證書。如今,儘管入會費漲到35英鎊,但還是有人源源不斷地加入。賞雲協會成立20年,已經有超過5.9萬人成爲會員。
「成爲懶人」真的成爲一項事業。這對老同學開始在不同國家參加電視節目、出版書籍、參加演講,介紹自己踐行了十幾年的獨特生活哲學。他們不再是隻在英國有點名氣的古怪夥伴,現在,他們的故事在不同國家被寫成不同語言的報導,被更多人看到。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報導他們的文章寫到最後,似乎總要爲他們的「懶人事業」尋找一種意義。有的將他們的行爲詮釋爲「反抗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諷刺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的現代人」;另一些報導則強調這份事業背後隱藏的科學意義,最常提及的例子是,在賞雲協會的努力下,糙面雲得到了氣象學界的正式命名,並被世界氣象組織錄入《國際雲圖集》,這一點常常被拿來證明偷懶也有現實價值;還有一部分報導會特別指出,這種生活哲學提倡的懶生活、慢下來,有助於舒緩現代人的焦慮和抑鬱,對人類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湯姆和加文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意義。自始至終,他們都不是爲現實意義而做這些事的,他們始終踐行着最初的理念─人生隨遇而安,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賞雲事業漸入佳境時,他們倆迷上了烏克麗麗,理由是「烏克麗麗的聲音聽上去就是一種與工作無關的聲音」,兩個人爲此合作寫了一本書,還舉辦了烏克麗麗演奏比賽。之後,「懶人事業」又開啓了新的專案。2011年,湯姆和妻子維多利亞在諾丁山開了一家名叫「閒人學院」的小店,在這裡你可以喝咖啡,吃蛋糕,跟陌生人聊天,也可以參加培訓課程,包括練字、唱歌、彈烏克麗麗。這家小店的書架上擺着所有在《閒人》雜誌裡被引用過的書,那是他們「偷懶」的理論基礎。店裡每個工作人員的上衣領口都彆着徽章,上面寫着「閒」。
顯然,這種生活方式並不適合每一個人,這份自由需要個人覺醒,更需要社會保障。在不同的背景下,並非每個人都能像他們那樣徹底放下一切。對那些沒辦法隨心所欲的人來說,這種「懶人生活」雖不能完全實現,倒也不失爲一種善意的提醒:高壓生活裡也可以有所喘息。哪怕只有短暫的休息時間,你依然可以在公園裡瘋跑,和孩子一起唱歌,忘我地彈烏克麗麗,看着雲發呆。很多快樂是免費的。
湯姆今年57歲,每天堅持睡午覺,一天最多工作4小時;加文今年58歲,擡頭看雲依然是他的愛好。他們因爲《閒人》雜誌和賞雲協會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形成了一個閒人好友羣。
閒人們的聚會中,不乏倫敦文藝界的傳奇人物。比如喬克‧斯科特,他是一個幾乎無法被定義的閒人,喜歡唱歌,喜歡聚會,在酒吧組建過樂隊,他管自己叫詩人,但他一輩子只寫過12首詩。他有段時間當過公車司機,但因爲在開車時帶頭領着全車乘客大聲合唱,被通報批評。後來,他開車開到一半跳下車去酒吧唱歌,最終遭到解僱。晚年,他被確診患有癌症,卻沒有接受任何治療,而是坦然接受死亡。他被《閒人》雜誌評爲「年度懶人」,臨終前還被授予「終身無成就獎」。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們,要努力,要奮鬥,要爭取,要往上爬,要成功,但這羣閒人的生活更像另一種極端的提醒:就算不那麼努力,生活也可以很傳奇。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4年4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