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四十四年前的深圳,第一件事應該做什麼?
其實,我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深圳城市變遷的文章。倒不是因爲我生活、工作在這裡,而是因爲深圳實在太特別了。
它開闊、自由、包容。這座城市,尊重所有個體和商業體看似另類的行爲,並將其定性爲個性、創新。
它追求效率和速度。從80、90年代起,“深圳速度”就刻在了一代代深圳“打工人”的行爲準則裡。記得大學的時候,一位同學跟我聊起來深圳玩的感受。他說,“他們走路實在太快了。”
也正是包容和速度。讓深圳成爲奇蹟。40年間,它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爲國際都市,擁有衆多高科技企業,華爲、騰訊、大疆……
1980年,深圳的常駐人口是30萬,2022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766.18萬。每天都有人來到深圳,也有人選擇離開深圳。
有人在深圳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立業、安家,也有人帶着在深圳積累的經驗,去其它城市發光、發熱。
無論是選擇留下,還是選擇離開的,無論是賣早點、跑業務、創業還是搞研發、做金融……都成就了今天熱氣騰騰的深圳。
如果一定要挑出深圳的缺點,那應該是休閒娛樂的地方少吧。以至於,很多深圳“打工人”週末休閒娛樂的方式整齊劃一爲——
逛商場。
深圳擁有超過188個商場,商業中心體量1449萬平方米。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場,是深圳過往40多年發展和城市變遷的佐證。
ONE
是羅湖,是擁有中國之最的羅湖
20世紀80年代,在深圳羅湖出生的小朋友真是趕上了好時候。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當時,深圳城市中心就集中在羅湖。
小朋友們玩耍於街頭巷尾,不經意間擡頭,便會看到寫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這句話是香港招商局29代掌門人袁庚提出來的,被一代又一代深圳建設者記在心裡。
深圳對時間和效率的極致追求,體現在了國貿大廈的建設上。
這座樓高160 米,佔地面積2萬㎡,建築面積10萬㎡,共 53 層,擁有直徑 26 米的直升機停機坪的“神州第一高樓”,被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建設而成。
1984年1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登上深圳國際商業大廈樓頂,俯瞰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
當時,國貿大廈的4、5樓,是一個免稅商場,90%是進口貨,年銷售額超5億。那時候,想買裡面的商品,光有錢可不行,要憑回鄉證和外幣。
免稅商場對於彼時深圳的意義不只是免稅商場,它是對“改革開放”中開放的實踐,對外資的接納。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
不過,對於那時候的小朋友們來說,免稅商場可不是什麼讓人嚮往的地方。友誼、布吉島商場纔是週末的好去處,有很多高端、有趣的東西,承載了他們童年的歡樂記憶。
1982年,7層高的友誼商場在深圳東門商業圈開門營業,成爲當時深圳的商業地標之一。
東門商圈能給小朋友們帶來快樂的,可不只有友誼商場,還有麥當勞。
巨無霸、甜筒、冰淇淋、兒童樂園,無論是過生日,還是因爲做了什麼好的事情受到家長的鼓勵,去麥當勞搓一頓,總是令孩子們最嚮往的選擇。
在那個年代,這待遇,除了深圳,只有香港、北京的小朋友才能享受的到。
Two
90年代的福田,輝煌的華強北
到了90年代,羅湖的小朋友們可能會有小小的失落。
90年代開始,深圳的中心不再只是羅湖,城市中心開始向西延伸,福田區逐漸成爲新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一些名聲大噪的商場在福田拔地而起。
1994年7月17日,全國第一家倉儲式平價超市萬佳百貨,在華強北正式開業。
在深圳生活過的朋友深有感觸,7月的深圳可謂酷暑難耐。儘管如此,萬家百貨門口排隊等待購物的人依舊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聽老人講,爲了保證消費者的安全和購物體驗,商場“每隔10分鐘才放一批顧客進去”。
那天,萬家百貨的營業額創下深圳零售業最高記錄,24萬元。對於現在的商場來說,24萬元實在不是什麼大數目。但在199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179元,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更低,是1220元。
彼時,不只萬家百貨具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開創了“地產+百貨”發展模式的茂業百貨也盯上了華強北這塊兒寶地。
1999年,茂業百貨第二家店在華強北開業。
一家百貨選擇在哪裡開店,一定不是偶然的決策,需要考慮人流量、商業潛力、交通、周圍客戶羣體的消費水平等等。
90年代的華強北是福田區崛起的縮影。
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專程來到華強北,那時的華強北商圈尚處於起步階段。從圖片上可以略見端倪,它的工業區屬性更強。
1988年,賽格工業發展大廈一樓的一小半區域,被改建成賽格電子配套市場,華強北電子市場終於誕生了。
自此,衆多內地和香港的電子產業資源開始聚集在這裡,華強北成爲國內外知名的電子產品集散地。商業屬性逐漸增強。
到了1998年,深圳政府開始斥巨資(4500萬元)對華強北商業街進行改造,目的是優化華強北的商業環境。1999年10月,首期12個改造項目全面竣工。
耗時十年,華強北發展成爲中國電子產業的重要基地,被譽爲中國電子第一街。
華強北的崛起,寄託着90年代深圳產業升級的壯志雄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金融業,將深圳特區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
戰略正確,直接影響經濟走勢。1992 年到1996 年,深圳 GDP 從 317.3 億元攀升至 1050.5 億元。
Three
崛起的南山
2002年,深圳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觀光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中信城市廣場在福田開業。
2004年,華潤置地在深圳的第一個購物中心項目,以高端時尚品牌爲主的萬象城在羅湖區開業。同一年,深圳第一家與地鐵無縫對接的國際購物中心——金光華廣場也在羅湖區開業。
它們彷彿是羅湖、福田過往輝煌樂章的終曲。
到了21世紀,深圳開始實施多中心發展戰略,城市中心體系從原特區內向原特區外擴展,南山區開始崛起。
翻看深圳商場開業資料,你會發現,2000到2020年間,南山區是有最多商場開業的地方。
2006年,深圳首家區域型購物中心——花園城中心在南山開業。
一年後,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海岸城,也在南山區開業。
2017年,年輕潮人最愛逛的商場——深圳萬象天地落地南山。
2000到2010年,是深圳高速發展的十年。
2010年,深圳全年本地生產總值達到951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467.49億美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3058.85億元。
時至今日,南山區依然是深圳的經濟強區,連續多年在經濟總量上位居深圳市各區之首,佔深圳全市近乎1/4的經濟總量。即使放在全國,南山區的經濟總量,也能排在前列。
除了商場,深圳的建築,像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春筍……這些標誌性建築見證了深圳過往40年的城市變遷。
我想,每一個商場,每一個建築,都傾聽過無數深圳“打工人”的故事吧。
這些故事可能關於工作、學業,可能關於夢想、關於不甘、關於放棄、關於成功、關於失敗,可能關於拆遷、關於造富,可能關於團聚和離別……
這些故事最終會像河流一樣匯聚在一起證明——
深圳不是深圳的深圳,是全國人民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