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創新,你就不會成功”!華人AI芯片教父黃仁勳養成記

科創板日報2月27日訊(編輯 金博)最近幾天,英偉達成爲全世界企業和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上週,英偉達公佈的最新四季度報,引發了市場的追捧狂潮,僅單日市值就增加了2770億美金(合人民幣2萬億元左右),創造了華爾街最大單日漲幅的里程碑。相當於一夜之間,就多了一家工商銀行(目前市值1.93萬億元)或貴州茅臺(目前市值2.16萬億元)。

目前,英偉達市值已超2萬億美金,成爲美股市值第三大公司,僅次於微軟和蘋果,超過了谷歌和亞馬遜。而其市值達到一萬億美金,也纔在9個月前的2023年4月。

由此,英偉達背後的創始人黃仁勳也一戰封神,成爲芯片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其個人財富最新達到692億美元,超過中國首富、農夫山泉的創始人鍾睒睒,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名。

這位剛滿61歲的美籍華人,用30年時間,締造了一段不斷奮鬥、超越自我、終於站在世界科技之巔的人生傳奇。

“芯片教父”黃仁勳,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臺灣出生、美國成長

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的一段視頻中,黃仁勳不無懷念地感觸:感謝我的父親,是他的遠見和行動力,把我帶到了美國,實現了美國夢。

1963年2月,黃仁勳生於臺灣台南,祖籍大陸浙江。父親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化學工程師,母親是小學教師。還在黃仁勳很小時,他父親做了一個決定,全家搬離臺灣,到泰國開辦化工企業。

不過,1960年代的泰國政局和創業生活經歷,對黃父可能並不友好,他又做了第二個決定:求助在美的親友,先把兩個孩子送到美國。這時,黃仁勳才9歲。

美國親友家的接待條件有限,只好找到一家在內陸肯塔基州的鄉村寄宿制學校,讓兩個孩子安頓下來。優點是學費便宜,缺點則是,對如此低齡、英文也不好的外國留學生來說,這個陌生環境不啻是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學校裡有不少“問題少年”,有學生帶刀,還有人全身紋身。

黃仁勳的第一個室友,是名17歲吸毒少年。在這一環境下,他和哥哥學會了打掃廁所,端茶倒水。爲了融入羣體生活,也學會了翻牆爬樹、偷糖抽菸。黃仁勳回憶說:我那時就有很清晰的想法,做“壞孩子”的這個,不是真正的我。

直到兩年後,父母也終於移民美國,黃仁勳兄弟才結束寄居生活,全家團聚,在俄勒岡州讀中學。

也許是華人小孩的特質,中學期間的黃仁勳表現出兩大特點:學習能力傑出,成績優異;有運動才能,15歲就拿到了乒乓球比賽全美雙打第三名。

這時的黃仁勳,已確定了未來的學術興趣。16歲高中畢業,進入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就讀電子工程專業。1984年,黃仁勳從俄勒岡州立大學畢業,又進入斯坦福大學讀碩士。

大學經歷對他影響頗深。在大學實驗室,黃仁勳遇到了未來的妻子——Lori Mills,後來他們有了兩個孩子。妻子後來在回答爲何願意嫁給黃仁勳時半開玩笑說:也許是他表示“要在30歲前創立自己公司”時的堅定和自信,打動了我吧。

從小就酷愛電腦遊戲的黃仁勳,成長期間正好趕上了美國計算機行業的興起:“我從小就對電腦就充滿興趣,但是在OSU的學習,讓我真正意識到了電腦背後的奇妙世界。”

青少年時代的特殊成長經歷,鍛造出他堅強的性格特質:堅韌、不求饒、不放棄,迎接挑戰、不斷創新。黃仁勳後來回憶說:“這段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師。”這些在困難時期培養起來的品質,將支撐和陪伴他未來30年的創業歲月。

30年創業

人的一生際遇,確實與命運二字不無關係。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然後留在硅谷工作,也許是黃仁勳一生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他正好趕上了1980、90年代美國計算機行業的爆發式崛起,在經歷了二戰後計算機領域數十年的技術發展後,個人電腦、遊戲、互聯網等大型應用領域逐漸成熟,對芯片的大規模需求開始出現。

創業前,黃仁勳曾加入芯片公司AMD,成爲軟件設計師。兩年後跳槽至LSI Logic,這同樣是一家芯片公司,主打業務並不是CPU,而是芯片圖形處理。

那時美國半導體行業開始風起雲涌。不過當時硅谷還沒有形成今天的規模:後來的芯片巨頭英特爾、AMD,還在奮力開疆拓土;微軟和蘋果也不是今天的全球第一、第二大公司;雅虎、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更還遠未出現。

在LSI Logic,精力旺盛的黃仁勳主動要求到銷售部工作。正是這次崗位變動,爲他後來自己創業打下了基礎。他在這家公司工作了8年,一直做到董事,成爲既懂技術、又懂銷售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

向妻子承諾的30歲就快到了,創業機會也終於到來。此前,黃仁勳在工作中結識的兩名同行—Sun公司的工程師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因在公司內部技術方案討論中想法未獲支持,動起了創業單幹的念頭。他們不約而同想到了精力充沛、懂技術和人性、有管理才能的黃仁勳。

三人約在了黃仁勳家附近的一家餐館碰面,討論創業方向。他們堅信,下一代計算機的技術方向,會是基於圖形的計算。一頓飯的結果,黃仁勳從LSI Logic辭職,英偉達(NVIDIA)就此誕生。

據說,爲了踐行“30歲之前建立自己公司”的目標達成,黃仁勳特意把在英偉達上班的第一天,定爲1993年的2月17日,這一天,正好是他的30歲生日。

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向偉大之路,總是充滿艱辛。今天已成爲全球芯片行業巨無霸的英偉達,在這30年征程中,也經歷過瀕臨破產的絕境。

英偉達公司最早的產品應用領域,聚焦於視頻遊戲。那時黃仁勳已看到pc機時代到來後,視頻遊戲會是很好的應用場景:全球各地的遊戲玩家們,人手一臺遊戲機,聯機打怪,在虛擬世界中體驗3D遊戲的絕佳感受。由此英偉達推出了第一款芯片NV1。

由於求完美心切,這款芯片上裝了太多增聲卡、控制器等功能,玩家反而體驗不佳。爲了生存下去,公司被迫裁員,從100多人裁到只剩三分之一。募到的第一筆資金消耗殆盡。

這時,日本遊戲巨頭世嘉找來,希望英偉達研發新款遊戲機芯片NV2。但合作後來放棄,NV2也失敗了。據說還是黃仁勳要回了定金700萬美元,公司又暫時活了下去。

兩次重創,艱難求生,第三次黃仁勳終於找到了突圍口。 他將英偉達的戰略從遊戲主機轉向PC市場,從遊戲設計公司“晶體動力”請來David Kirk博士擔任首席科學家,同時採用微軟PC顯卡市場的Direct 3D API標準。這讓英偉達獲得微軟支持。藉助微軟建立的龐大生態帝國,衆多下游廠商也順勢和英偉達達成合作,英偉達終於脫離險地,活了下來。

英偉達的翻身仗,要屬1999年8月推出的革命性產品GPU。這一產品重新定義了現代計算機圖形技術,極大改善了PC用戶的遊戲使用體驗,英偉達憑此一戰,走上了絕地翻身之路。

如今,英偉達是已經是GPU設計領域的絕對領導者,擁有超過80%的獨立顯卡市場。

在此後的20多年裡,英偉達不是沒有再遇到過挑戰,不是沒有遇到過險境和投資者的質疑,但憑藉黃仁勳的一路帶領,英偉達確實沒有錯過接下來的每一次技術浪潮,面對軟件、硬件、元宇宙、AI大爆發等一波波巨浪,英偉達牢牢站穩了風口。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最有遠見、同時還有行動力的毅行者。在一年多前,英偉達也還未像今天這樣被廣而認知,只是默默做最底層的技術研發工作,直到去年chat GPT 和Sora的突然爆紅,才讓英偉達和黃仁勳登頂芯片王者之巔,勇毅者笑在了最後。

黃仁勳說過一句話:“你可以用很多詞形容我,但‘堅韌’必須排在首位。”

企業家新傳奇

人類的天性,總是在期待新的英雄和下一個天才創造者。在喬布斯謝幕、馬斯克登場的背景下,黃仁勳也開始被科技創業者視爲新傳奇。江湖上也開始有了他的傳說:

永遠的皮衣黑鞋;從來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在辦公樓轉悠時隨時找個桌子坐下來工作;與臺積電張忠謀的友誼;紋身;即使在財報發佈、三個小時演講後,還能馬不停滴參加下一場領導力大師課------

崇拜者哪裡都有,這裡引述一段美國網友的總結:

黃仁勳有55名直接下屬,沒有1:1會議,只有小組會談,這就實現了最大透明度。組織結構圖像“神經網絡”一樣,打破了舊的金字塔模式;

把賭注押在畢業生身上,讓他們領導大型項目。所謂“經驗不足”,其實意味着沒有界限;

辦公室儘量少裝電梯:電梯意味着等待,黃仁勳討厭等待。

在衆多觀點和看法中,也許黃仁勳的這句話,能得到中外創業者的最多共鳴:“除非你能容忍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嘗試。如果你不嘗試,你就不會創新。如果你不創新,你就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