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人菌」病例破紀錄…染病數十小時內恐器官衰竭 疾管署回應了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圖/疾管署提供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今年以來,「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毒性休克症候羣」(STSS)病例創紀錄,人數高達977人,已超過去全年的941例,爲去年同期的2.8倍。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依最新監測情形,國內目前沒有特別的「食人菌」疫情,民衆不須擔心。

日本專家指出,感染「食人菌」症狀包含突然高燒、四肢腫脹、疼痛,甚至可能在數十小時內出現多重器官衰竭,進而導致休克,而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STSS,死亡率約爲30%至50%之間。

我國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A型鏈球細菌稱爲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皰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羣(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

曾淑慧指出,A型鏈球菌感染雖然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但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週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另爲及早發現新的致病病原株,疾管署亦持續針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做基因定序,以瞭解主要病原株致病力與傳播力狀況。

曾淑慧璧是,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增加,可能是有新的病原株出現,也有可能導因於環境的改變,而有利於病原的傳播,如新冠疫情趨緩,放寬防疫措施,人際接觸增加,仍須持續監測中。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日前接受本報採訪表示,「A型溶血性鏈球菌」主要是透過飛沫感染,而皮膚有傷口也可能遭到感染,感染後會破壞肌肉等結締組織,看起來會像是被吃掉一塊,因此又稱「嗜肉菌」、「食人菌」。

黃立民說,一般人感染「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多可以康復,但若是幼兒、老人、糖尿病患者、洗腎患者、癌症患者與身上有傷口等身體較虛弱的人,一旦感染還是存在致死風險。

尤其,小朋友抵抗力較低,A型鏈球菌容易在幼兒園互相感染,常見感染部位是頸部軟組織,而發生深層頸部感染,這種狀況須儘速用抗生素治療,否則動脈有可能被細菌吃穿,有致命大出血的危險;小朋友出現深層頸部感染,其實並不罕見,每個月醫院都會有幾例個案,但若能提早發現,使用抗生素1至2周就能控制症狀。

黃立民呼籲,幼童或身體免疫有問題的成年人,應戴好口罩,手不要亂抓傷口,即可有效預防感染,但若皮膚已遭該菌感染,清創手術需交由有經驗的外科醫師處理,國內感染A型鏈球菌不太會死亡,透過抗生素治療都能有效控制。

曾淑慧說,A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能會導致猩紅熱,或引發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的風溼熱、風溼性心臟病,或是急性感染後出現腎小球性腎炎、反應性關節炎等繼發性病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提醒民衆需注意手部衛生和呼吸道禮節,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