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怎回顧?「311震災十週年」苦難命運的傳承
圖/路透社
「活下去吧!替未來的人們,傳承我們的苦難經驗...」日本311震災在今天屆滿十週年,每年的震災回顧和進度追蹤,雖然都是日本各大主流媒體的例行任務,但「十年」的時代落點意義不同,也是近期日本媒體精銳盡出、投入大量資源製作專題報導的歷史標記。只是歷經十年的歲月,相關議題還能延伸出什麼樣的觀點?在社會大衆已對「災區復興」明顯感到疲乏倦怠的時候,還有什麼樣的深刻細膩觀察,回顧311震災複雜難解的不同層面?概觀日本媒體在今年度的系列報導,也可以歸納出「教訓」與「活下去」的議題設想,而背後的推力也直接關乎震災經驗的社會傳承。
▌請點閱下方收聽
根據日本官方的統計,311東日本震災總共造成1萬5,899人死亡(除了直接罹難之外,也包含因震災相關原因導致的「關連死」)、截至目前爲止還有2,527人行蹤不明。十週年的今天,日本最大入口網站日本Yahoo慣例放上311震災搜尋頁面,只要輸入「3.11」關鍵詞進行搜尋,日本Yahoo就會捐助若干金額給相關單位。同時各種防災App今天也都相繼發出了特別訊息,提醒民衆震災紀念日以及面臨災難時的避難準備資訊。
各家主流媒體都有「現場重建」主題的報導,透過3D建模重現被災地或避難集落的樣貌,例如《獨賣新聞》的〈孤立集落〉與〈雄勝病院〉。另一種現場建構,則是《NHK》特別製作的311當日實時時間軸,透過同步系時考察的方式,將當天的新聞媒體報導、內閣政府動態、《NHK》新聞、核電廠動態以及Twitter社羣發文全部整合,讓讀者直接感受311當天的即時動態全覽。
除了地上的視角,《朝日新聞》做了從「海底視角來看311」專題,透過30個東北地方的海邊區域、潛水進入最深35公尺的海底,經由一層又一層的深水下探,拍攝震災之後的海底景象變化、以及漁民們的生活記憶。最令人震撼的並不是堆積在海里的船隻汽車等殘骸,而是不知名的家庭生活照片,停格在無聲的海里。
「這不是我所期望的未來...」在《朝日新聞》的災民人生軌跡追蹤系列中,尋找10年前曾經訪問過的災民,對照現在的生活樣態與記憶回顧。其中一位現年45歲的大沼勇治,在1988年學生時代參加城市標語募集競賽,寫下「原子力是明亮未來的能源」,得獎之後這句話被設立成大型標語,成爲雙葉町的地標。但大沼自己也是311災民,回顧少年時代的這句標語感覺到諷刺,多年來他也投入了震災記憶傳承的工作,希望能把那一天的傷痕與檢討,留給下一代做爲生命的資產。
巖手縣宮古市。 圖/路透社
十年變化:宮城縣女川町。 圖/路透社
十年變化:宮城縣名取市。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