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藝術史上最大的劫難

01

1860年9月21日申時(15-17時),圓明園。

戰報傳來——英法聯軍已經佔領八里橋,清軍主帥僧格林沁敗逃,大將勝保重傷,京城危在旦夕!

咸豐聞訊如五雷轟頂:怎麼辦?

是趕緊派人跟英法談判,還是抓緊準備守衛北京?自己是留守北京,還是趕緊跑路?

想來想去,咸豐下了決心:朕可不學崇禎,朕得活着!朕活着大清纔有活下去的希望!

但跑路也是學問——往哪跑?什麼理由?

咸豐在地圖上這麼一看:就熱河(今河北承德)了!

爲什麼是熱河?

第一,熱河有避暑山莊,現成的宮殿;

第二,熱河位於塞上草原。洋兵進軍都是沿着水路,不可能跑去塞上草原追自己,就算追來草原,還能從承德跑回東北老家去;

第三,最重要的,大清從康熙時候就定下了每年秋天去熱河“木蘭秋獮”的規矩,眼下恰好到了季節,去熱河的理由冠冕堂皇。

咸豐馬上下旨讓后妃、太監、宮女、軍機處全體成員做好隨駕離京的準備。

同時任命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奕訢爲欽差大臣,留守北京,負責“辦理撫局”。

02

其實,咸豐非常不想起用奕訢的。

他這位六弟曾是他最有力的皇位競爭對手。

奕訢身體健壯、擅長騎射,性格堅毅,讀書也不少,明顯比先天體弱、腳有殘疾、性格懦弱的咸豐更適合繼承皇位。

所以,咸豐登基之後,一直對奕訢處處提防,時時打壓,深怕他出風頭、樹名望。

但這次確實是無人可用了(怡親王載垣之前因爲談判的事和洋人撕破了臉,用他肯定是不行了),只好把奕訢用上了。

用奕訢,咸豐還有個小心思:讓老六去幹這趟苦差事,幹好了自回京繼續當皇帝,幹不好正好藉機會消除這個心頭之患。

第二天一大早,咸豐的鑾輿就浩浩蕩蕩向北,奔熱河而去。

爛攤子甩給了奕訢。

03

奕訢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擇繼續打,還是趕緊和?

奕訢本來是個明確無疑的“主戰派”,主張兩個拳頭一起出,一個拳頭打“髮匪”(太平軍)、捻匪(捻軍),一個拳頭打英法洋夷。

但從八里橋的戰況看,奕訢認爲,北京雖然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還有十三萬人八旗守軍,但清軍根本抵擋不住英法聯軍,守城是肯定守不住的,

爲今之計,只有趕緊講和,力爭不讓洋兵進入北京城。

額爾金在收到奕訢的信後,回信提了三個要求:

第一,立刻釋放被清朝方面扣押的巴夏禮使團一行39人;

第二,大清必須完全承認《天津條約》的相關內容;

第三,英法使節必須要按之前要求的那樣,各率千名士兵進入北京城,向咸豐皇帝直接遞交國書,完成換約儀式。

這三條,你們要是答應,我們就此撤兵迴天津去;要是不答應,那我們只好繼續進攻北京。

額爾金的態度很強硬,但他心裡很清楚,北京城內還有十餘萬守軍,僅憑通州的一萬名聯軍,尚不足以攻下北京城。

因此,他一面趕緊讓人迴天津去調援兵,一邊和奕訢談判,以爭取調集援兵的時間。

04

奕訢接到額爾金的信後,派人去查看巴夏禮使團的情況。

這一看,把奕訢嚇了一大跳——巴夏禮使團自9月18日在張家灣被扣押之後,一直被清軍各種虐待、毆打,39個人已經被弄死一多半,剩下的十來個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人暫時是不能放!

奕訢給額爾金回信說:放人沒問題,但咱們要先達成和平協議,你們把兵撤了,我們才能放人。(到那時就算洋人發火,也木已成舟了。)

額爾金以爲奕訢是拿使團當人質和他們打太極,要求三天之內必須釋放使團成員,不然就進攻北京。

奕訢當然不敢放人,繼續各種打哈哈繞圈子,非要先達成和平協議不可。

到了10月2日,規定放人的最後期限過了,額爾金此時也等來了天津來的五千援軍,於是下令向北京進發。

這下奕訢可慌了手腳,趕緊讓僧格林沁想辦法擋住洋兵。

可僧格林沁這一個多月來,先敗於新河,又敗於張家灣,再敗於八里橋,哪還敢再跟洋兵較量?帶着人馬就逃走了。

僧格林沁一跑,其他各路清軍軍心動搖,也都紛紛撒丫子跑路。

北京城的外圍一下就空了!

05

10月5日,英法聯軍到達德勝門外,開始佈置炮兵陣地,做好攻城的準備。

額爾金聽說咸豐皇帝在圓明園辦公,又派一支聯軍去圓明園,企圖堵住咸豐。

咸豐早跑到熱河地界了,只剩下奕訢帶着兩千多護軍坐鎮圓明園。

10月6日凌晨,奕訢得到消息——僧格林沁已率軍逃走、洋兵正向圓明園進發後,趕緊從被窩爬出來,朝南邊的長辛店跑路。

奕訢一跑,兩千多護軍也跑了個乾淨。

因此,當10月6日下午,聯軍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進了圓明園的大門。

他們沒有發現大清皇帝,卻發現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偉大園林中的無數奇珍異寶。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年間,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的不斷擴建、增設,成爲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皇家園林。園內不斷彙集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園林建築,還引入了大量西方園林的技藝,實現了中西合璧,堪稱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園中不但收藏有無數的奇珍異寶,還收藏有全套的《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歷代名家書畫,堪稱一座巨大的文化藝術博物館。

於是,從10月7日開始,圓明園遭遇到了極度狂暴的洗劫和破壞。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

“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爲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爲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爲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爲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揹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着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着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

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既無力阻擋,又痛感愧對皇上,最終選擇了跳湖自殺。

在長達48小時的洗劫之後,10月8日下午,聯軍撤出了圓明園,臨走時放了一把火......一直燒到第二天上午,聽說聯軍走了,附近的清軍才跑回圓明園把火撲滅了。

06

還沒完,圓明園很快就將迎來更大的劫難!

額爾金對奕訢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奕訢在10月13日中午12時之前將安定門交給聯軍控制,同時立刻釋放巴夏禮使團人員。

奕訢思來想去幾天:要是繼續打下去,洋人肯定攻進北京城,把紫禁城都給你燒了!真要那樣,將來皇上回來了龍椅往哪兒擺啊?!

10月10日,奕訢終於做出決定——接受額爾金的要求。

10月11日,巴夏禮使團被釋放。

見到倖存的巴夏禮使團成員的慘狀,額爾金大發雷霆,發誓要“給大清國的皇帝一點教訓,作爲他野蠻破壞國際公法的代價”。

07

10月15日,額爾金和英軍統帥葛羅、法軍統帥孟託邦開會確定:

第一,“爲了安全起見”,聯軍於11月初撤出北京,以免在冬季水路不通,出現後勤保障困難的情況;

第二,撤出北京之前,必須迫使大清完全接受《天津條約》。

第三,增加賠款金額,作爲對本次軍事行動的“補償”;

第四,因爲巴夏禮使團的遭遇,焚燬圓明園!

10月17日,額爾金正式下達了在次日焚燬圓明園的命令,英法聯軍的官兵們都知道,這是他們發財的最後機會了......

10月18日,3500名英軍在指揮官率領下拿着火把進入圓明園,十餘人一組,開始分散縱火焚園......

暴行持續了三天。

包括但不限於:

無法搬動的瓷器、玉雕、青銅器、琺琅彩等藝術品......

洋人看不懂也沒興趣的歷代名人字畫及珍本古籍......

上百年的名樹古木......

宮殿......

躲在安佑宮內的三百多名工匠、太監和宮女......

藏有康熙和乾隆兩代帝王傾盡熱情、集當時全國知識精英之力、耗費數十年時間和無數人力物力編纂的巨型典籍全套《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的文源閣......

都徹底化爲了灰燼!

08

當圓明園在熊熊的烈火中燃燒時,信使也正穿梭在熱河和北京之間。

因爲額爾金的這次“獅子大開口”,奕訢不接受,也不敢自行答應,只好上報,請皇兄定奪。

此時的咸豐,逃到熱河後,每天下旨調集各路人馬“勤王”,並且表示“倘撫局不成,仍當出兵進剿該夷”。還下旨革了臨陣脫逃的僧格林沁的爵位,以示懲罰。

但當奕訢把額爾金開出的條件報給他時,他其實心裡也清楚,就憑這些七拼八湊的“勤王兵馬”,想打敗英法聯軍,風風光光回到紫禁城,純屬做夢。

指示老六:可“自行斟酌辦理,不必專候用寶(蓋皇帝玉璽)”。

就這樣,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作爲全權欽差,和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正式承認了《天津條約》的全部內容;《天津條約》規定的賠款——英國400萬兩、法200萬兩,增加到兩國各800萬兩;增開天津、大連爲通商口岸;割讓廣東省新安縣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至此,從1856年10月“亞羅號事件”開始,持續了四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PS:

近年來,不少網文把巴夏禮使團事件作爲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說是“清朝咎由自取”。

扣押外交使節並對其虐待折磨,確實是錯誤的且沒有意義的行爲。

但如上文所述,巴夏禮使團的慘狀還沒被英法知道的時候,圓明園就已經被洗劫和焚燒過了的。

巴夏禮使團事件不過是英法強盜對圓明園實施更大規模掠劫和破壞的藉口。

再PS:

2023年10月18日,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十二獸首之牛首、虎首、猴首、豬首,在時隔163年後首次與馬首重聚圓明園。

截至目前,虎首、牛首、猴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七尊獸首已迴歸祖國。

2018年,一件疑似流失龍首的拍品曾現身拍場;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至今仍下落不明。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史列傳》、《清實錄》、《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次鴉片戰爭》、《遠征中國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