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師資缺內容,國內AI教育還在“摸着石頭過河”

中小學的AI教育步伐或將進一步提速。

教育部日前發文稱,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從課程體系、教學評價、教育資源和教師供給等方面提出相關落地化舉措,目標是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對世界各國來說,人工智能教育都是一個全新的、跨學科的教學領域,對於它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制定,尚缺少明確的指導和要求。”新東方智慧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張蓓日前對界面新聞稱。

從國際上看,美國近日發佈的關於STEM教育的五年規劃——《推進STEM教育和培養STEM人才的聯邦戰略計劃》中,“實現人工智能的效益”被列入未來五年的STEM教育目標之一,但暫未有具體的人工智能教育推進方案。

據張蓓介紹,在中國的中小學裡,信息科技教育已有了明確的課程標準,也有與之匹配的教學時間保障,但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暫時是缺失的,這也是教育部文件明確把“研究制定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及讀本”作爲主要任務之一的原因。

近年來,國內的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但人工智能教育仍處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

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設置了“人工智能初步”模塊。現階段,國內中小學實行的《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和《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也設置了人工智能相關模塊。

2017年,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並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將人工智能初步列爲選擇性必修模塊,包含AI基礎、簡單AI應用系統開發、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三部分內容。

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適應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編程課程內容。推動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並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但直到目前,人工智能尚未被明確設爲單獨的科目,也未被納入中高考範疇,只是提出探索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有專家指出,目前既沒條件也無必要將人工智能教育制定單獨科目、納入中高考範圍,甚至很多發達國家亦未開展上述實踐。

缺少統一、完善的課程標準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大痛點,當下多是依託於信息技術課程、STEM課程、創客課程。

在這些課程中,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性質以拓展、選修模塊或作爲校本課程爲主,缺少對人工智能知識、技術、能力目標的系統化設計。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之間存在年齡差異,學習基礎也大有不同。

從政策的頂層設計來看,現階段人工智能教育的重點在於普及。教育部日前文件爲學生規劃了進階式的學習目標——在小學低年級段注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高年級及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高中階段聚焦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

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力羣曾撰文總結,目前有三種比較典型的人工智能課程實踐情況:一是知識難度與學生水平不適配,將人工智能課程簡單地定位爲技術普及課,過早地將大學階段的理論知識呈現給基礎知識遠不完備的學生,導致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混淆人工智能課程概念,把近年來流行的樂高機器人、3D打印等視爲人工智能課程,此類“張冠李戴”、亂貼標籤的做法,會誤導學生對人工智能概念的正確理解。三是人工智能知識碎片化,缺乏對人工智能知識的系統梳理和整體設計。

張蓓也對界面新聞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和我們之前所熟知的信息科技教育、編程教育等息息相關,但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上,卻有着顯著的區別。

師資力量缺乏是另一大痛點。

據張蓓介紹,全國平均每個學校僅有三名科創老師,且城鄉差異顯著。從小學來看,城區校均科創老師約有六名,鎮區約四名,農村地區可能只有兩名;從中學來看,城區校均科創老師約有五名,鎮區約三名,農村地區約兩名,且統計裡的科學老師屬廣義概念,科學、信息科技、勞動與技術老師均被納入其中。

造成師資匱乏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中小學STEM課程和創客課程中的數學、物理等學科教師缺少人工智能知識背景,無法準確判斷課程中需要運用哪種人工智能技術,也無法運用合適的技術解決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另一方面,全國高校輸出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緊缺、薪資高漲,而人工智能技術人員也缺乏教學理論和經驗。因此,中小學校很難招到既懂人工智能又懂教育的跨學科人才,人工智能課程開發與建設的主力軍仍然是信息技術教師。

編程貓相關業務負責人向界面新聞提到,人工智能編程教育落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難點,比如全國各地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不統一,有些學校的電腦設備比較老舊、網絡條件也不穩定,這對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會有很大的阻礙。

編程貓的做法是,優化自主研發的編程軟件、教學管理平臺等產品,儘可能地向下兼容操作系統,同時支持國產操作系統,這樣可以保證大多數學校對於人工智能編程教學軟件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提供編程軟件源碼編輯器、海龜編輯器的客戶端,這樣無需網絡也可以在電腦上進行編程。

在國家政策的呼應下,國內一些省市相繼在中小學開始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探索。

202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設立了包括上海市浦東新區在內的90個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實驗內容的關鍵詞之一即爲“人工智能教育”。

上海市浦東新區信息科技學科骨幹教師褚金嶺曾撰文介紹該區的實踐經驗,在試點初期,爲學校設置“基礎+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兩類課程。課程內容的知識主題單元分爲“理解與實驗”和“理解與實踐”,各自對應適合不同學段開展的主題內容。

例如“智慧停車場”項目,教師創設真實情境: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交通壓力越來越大,智能化交通管理已成爲交通發展的大方向。如何讓車主方便地找到車位?如何提高停車收費的管理效率?

學生設計實施方案,將現實問題抽象爲人工智能視覺、圖像識別領域裡的問題。教師協助學生選擇算法以形式化表達需求,並使用編程語言與計算機進行交互。學生完成作品後,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展示,開展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思考“智慧停車場”系統與人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

校內力量之外,一些商業機構主要扮演的是輔助性角色。

教育部文件提到,鼓勵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課後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據編程貓介紹,中小學生使用的編程軟件、課程體系及配套資源、人工智能教育師資條件、學習後可參加的賽事活動等是該公司落地的主要內容。截至2024年已服務全國中小學六萬多所,累計培訓信息科技教師12萬人次。

科大訊飛在全國大範圍落地K12智慧課堂、智慧課後服務等內容。視源股份旗下的希沃教學大模型可實現AI人機協同備課、AI課堂反饋、AI教學研討、AI作業設計和輔導等功能。

鴻合股份聯合華爲發佈教育行業AI算力引擎,貫穿“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教研”全階段。在AI教育評價上,佳發教育已將AI測評落地中考體測與英語口語測試;競業達則落地面向初高中的AIGC課堂質量診斷報告,採取付費訂閱制。

國金證券日前發佈研報稱,AI教育應用在技術可及性與商業可及性上均具備較高落地潛力。該行曾指出,本輪AI科技革命在應用端率先落地的場景應當符合:以“生成”需求爲主,且可以替代人工,或者以”分析“需求爲主且容錯率較高的標準。

張蓓對界面新聞稱,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是一個相對新興的需求。目前提供相關進校服務的企業,一般有過進校服務經驗,並在原有基礎上擴展人工智能服務內容。

從服務內容上看,這些企業以技術服務爲主,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與個性化輔導,爲教學實踐提供智能化分析與管理工具,或基於大模型開發適用於學校教育需求的智能體應用等。

“在人工智能教育產品和內容服務上,還存在很大的空白。”張蓓認爲,在已經落地的一些案例中可能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將機器人展示和操作與人工智能教育完全劃上等號,存在理解偏差,因爲即使是現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迅速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也還在初期階段。用機器人教育來混淆人工智能教育,這會引起歧義。

在她看來,人工智能教育更多的是通過對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和其發展的理解,通過創意和技術方式,去解決問題、創造新的人工智能實現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