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這些底牌的老人,就算兒女雙全,也容易孤獨終老
有一個傳統的觀念,養兒防老。人們都認爲,只要養大了孩子,孩子就能夠回饋父母,幫父母養老。
如果不深思,單看表面,這個邏輯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生活來分析,就會發現,這邏輯其實是有問題的。
養大了孩子,孩子真的就能幫父母養老嗎?未必。首先,孩子是否有錢幫父母養老;其次,孩子是否有時間陪伴在父母身邊;第三,孩子是否有孝順父母的真心。
不說其他的問題,就說這三點,相信能夠做到的人,也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別說同時做到這三點了,也許連一點都做不到。
孩子連一點都做不到,那他們拿什麼來幫父母養老呢?
缺乏這些底牌的老人,哪怕兒女雙全,也特別容易孤獨終老。
一、缺乏一定的家底,子女就需要背井離鄉。
看到每一年的“春運”,你會想到什麼?很多人都會想到,遊子回家過年了,跟父母親人團聚了,這是一件好事。
在我看來,這並非好事,而是壞事。春運的人羣如此龐大,說明背井離鄉的打工人很多,留守農村的孤寡老人數不勝數。
爲什麼他們不得不遠離父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因爲他們沒錢,就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只有生活選擇他們的份。
父母缺乏一定的家底,年輕的子女在老家當地混不下去,那他們就需要去到陌生的大城市,比如北上廣深,打工賺錢。
人羣龐大的春運,以及依依不捨的返程,說到底,都是“家庭沒錢”的問題。有錢,自然可以留在父母的身邊。沒錢,就湯無鹽不如水,人無錢不如鬼了。
特別是在金錢至上的今天,老人沒錢,基本上不會有安穩的晚年,也許還不敢生病。
二、缺乏養老的房子,子女就有可能不孝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帖子。兒子在城市有了房子,就把農村的父母,都接到了城市生活。一開始,這兩代人相處得比較和諧,過了一段時間,就鬧矛盾了。
兒子可以容忍父母老舊的生活習慣,可兒媳婦無法容忍。望着不太衛生的公公婆婆,兒媳婦特別反感,總是跟兩老作對。
不僅如此,她還時不時向老公吹枕邊風,說兩老如何影響後代的生活,如何影響孩子的教育,這裡不好,那裡不行......
男人都是“娶了媳婦忘了娘”。這聽了老婆的話,他對父母也變得嫌棄起來。僅僅相處了半年,兩代人就發生了多次爭吵、衝突。
兩位老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就搬回老家了。而這關係,也並沒有緩和,依舊特別緊張。觀念的衝突,始終是很難消除的。
沒房子,不得不到子女家居住,就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來做人,活得卑微。
三、缺乏自理能力,子女就有可能拋棄父母。
在好些年前,村裡邊發生了一件事。某位老人臥病在牀,他的子女直接不給老人吃喝,想要活活餓死老人。
幸好老人的堂兄知道了,找人照顧了他一段時間,這位臥病在牀的老人才壽終正寢,得以善終。否則,也許當初就被餓死了。
身爲家中的長輩,老人的堂兄就問這些孩子:“他是你們的父親,爲什麼你們要如此狠心,連飯都不給他吃呢?”
孩子們迴應:“我們既要工作,也要養家,哪有時間、精力、錢財來照顧他呢?臥病在牀的老人,只會拖累後代。”
老人的堂兄聽到這些話,一下子就心寒了。哪怕是親生子女,在現實面前,也會選擇心狠手辣,而不會有任何的慈悲、孝順。
這就是所謂的“久病牀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不能生活自理,家庭也貧窮,那老人的悲慘命運,大概率就註定了。
四、缺乏老伴,就會獨木難支,任人欺負。
人到晚年,需要依靠這三點——老底、老窩、老伴。
老底和老窩,前邊已經說過了。唯獨老伴,讓無數人都疑惑,另一半真的就信得過嗎?信得過,但有一個前提,一同攜手到老的另一半。
如果是露水夫妻,結婚幾年就離婚了,這樣的另一半基本都信不過。可如果是長久夫妻,結婚幾十年依舊在一起,這樣的另一半基本信得過。
前者,等於是人生的過客。後者,等於是人生的戰友。人到晚年,跟我們利益一致的,並非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的伴侶。
孩子的利益追求,可能是養家餬口,可能是撫養下一代,可能是追求事業。而老人的利益追求,是安穩養老。利益不一致,就容易鬧矛盾。
人到晚年,如果老伴還健在,不妨珍惜與之相處的時光。夫妻倆健在,還能一起面對生活的風險。一方離開,另一方僅存,那僅存的一方,就容易被子女無視、拋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