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已結束 全球沸騰正到來

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和環境風險,導致許多災害與生命財產受創。圖爲「彰濱雙綠能」太陽光電場暨風力發電場。(臺電提供)

在熱浪持續籠罩之下,剛落幕的2023年7月,已成爲全球記錄史上最熱的月份,更讓人對極端氣候有更深的體會。也無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會提出警告:「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時代已結束,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時代已經到來。」並呼籲要加強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加速適應投資(adaptation investment)。

因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和環境風險,正在我們眼前上映,也導致許多災害與生命財產受創。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21年就指出,過去50年因氣候相關的災難,平均每天就造成115人死亡和2.02億美元的損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曾估算,自1970至2020的50年間,包含哺乳類、魚類、鳥類、爬蟲等動物總數平均就減少了68%。

因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就提出紅色代碼警鐘,並疾呼各界落實《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內的目標,以能避免不可逆的環境危害、甚至衝擊經濟成長。這當然也引發各國政府與企業對節能減碳、綠色轉型的重視,並在國際間掀起「淨零排放」(net zero)的浪潮。

根據統計,目前已有多達150國宣示或規劃「淨零排放」的目標及時程,當中涵蓋了全球92%的GDP、8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89%的人口數,因此也牽動着社會演進與產業轉型的方向。比如從工研院的研究分析中,就發現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等四大面向,是目前全球的主要發展趨勢。

同時在工研院「2035臺灣樣貌調查」中,也顯示臺灣民衆對防災無死角、打敗疾病、照顧很Easy等未來情境的期待特別高,皆凸顯出推動綠色轉型、建構永續環境的重要性。並呼應聯合國的主張,這些改變都必須要有更多人的參與,以及更多的創新和投資來加持;就以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的預估,在監管機關的持續要求與壓力下,2020至2025年企業永續發展服務支出的年複合成長率即高達32.3%。

像是經由產品或服務設計來促進使用者的低碳行爲,或是創新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等,都是許多企業採行的減碳措施。例如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IESO電力公司,就提出大樓節能計劃,並提供免費評估和設備升級折扣等誘因,協助改善大樓用戶的電力系統,達到降低能耗與碳排的目的。

或是德國的電子產品租賃平臺Grover,則是利用訂閱制讓使用者透過較低價格享受最新科技的同時,也能減少電子產品的閒置與廢棄,並實現循環經濟的低碳效果。由此也可看出,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數位轉型」也是同等重要;世界經濟論壇(WEF)以全球電子部門推估,若是能將智慧資產規劃管理和能源儲存整合系統普及化,於2025年前就可減少88億噸的碳排,並創造418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企管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也認爲,推動綠色和數位「雙轉型」的企業,預期的商業成長將比未推動的企業多出2.5倍以上。顯然在綠色轉型與數位轉型同時驅動下,數位轉型將可幫助綠色淨零的實現,綠色轉型則可讓數位科技的發展與解方更爲永續,並使企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及高環境價值位移。

以英國的Bryden Wood公司爲例,就是跳脫傳統的建築方法,並將數位工具結合至設計、採購、建造等階段。比如運用自動化的設計流程,可依能源效率、行走動線、氣體流動等需求參數快速計算出最佳設計;或是透過開發製造和組裝設計平臺,以標準化、模組化方式來製造組件並組裝,進而降低製造時間與成本,也能減少浪費和碳排,達成淨零或低碳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對企業而言,「雙轉型」除了是實踐淨零永續的成功之道,在執行上更需要有策略及方法,知道推動的方向和路徑,並尋求成熟可用、對使用者友善的解決方案,甚至還要具備「DISCO」(Digitalization數位轉型、Innovation創新思維、Sustainability永續思維、Consumer人本思維、mOney投資策略與商業模式)的精神,才能真正爲企業打造「數位速轉型、永續綠未來」的競爭力。(作者爲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