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率先!山東實現國有土地“先考古、後出讓”制度16市全覆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楊璐

12月23日,記者從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專題新聞發佈會獲悉,“一法一條例”作爲文物保護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法規,自頒佈實施以來,爲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改革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山東的文物保護工作總體走在全國前列,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實現了巡護公益性崗位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國有土地“先考古、後出讓”制度16市全覆蓋。全省一二三級備案博物館從42家增至189家,博物館總量、非國有博物館數量等六個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山東作爲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沂蒙精神誕生地,也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文物大省。”發佈會上,山東省人大科教文衛委副主任委員王學愛介紹說,今年10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對全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一法一條例”)貫徹實施情況進行了執法檢查。

檢查組赴11個設區的市30個縣(市、區),實地檢查了79處文保單位、考古現場、博物館等。圍繞15項重點內容、23項重點問題,重點檢查責任落實、保護管理、文物安全、合理利用、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情況,查找法律法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王學愛表示,從執法檢查的情況看,“一法一條例”作爲文物保護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法規,自頒佈實施以來,爲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改革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目前,山東省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35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286萬餘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101處增加到226處,世界文化遺產由3處增加到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687處增加到1968處,博物館由153家增至812家,公佈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4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9433 件/套。

“‘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良好,成效明顯,文物保護工作總體走在全國前列。”王學愛說。

文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各級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地方性法規體系、政府規章體系、工作制度建設等不斷完善,文物普法宣傳教育持續深入開展。

文物保護管理全面加強。強化對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的系統性、科學性保護,成立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鑑定中心,紮實開展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文物安全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推動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各級政府考覈評價體系,落實工程建設文物保護許可,強化文物執法督察,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實現了巡護公益性崗位全覆蓋。

探源中華文明取得豐碩成果。創新開展考古課題研究,2012年以來,全省實施主動考古發掘項目90餘項,累計22個考古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居全國第三位。推動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在全國率先實現國有土地“先考古、後出讓”制度16市全覆蓋。

文物利用活力不斷煥發。積極推動實施大運河、齊長城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及國家重點項目,推動博物館改革創新,全省一二三級備案博物館從42家增至189家,博物館總量、非國有博物館數量等六個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文旅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檢查組在檢查中也發現,文物保護“一法一條例”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保護管理能力不夠強、文物研究闡釋有待深化、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文物保護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犯罪活動、文物消防安全隱患,依然是影響文物安全的三大風險。

另外,現行法律法規實施中還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山東省條例自2010年9月頒佈實施以來,雖歷經2016年、2017年兩次修正,但有些內容已經滯後或缺失,與新修訂的上位法存在不一致的內容,有些方面已不適應新時代山東省文物保護工作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檢查組提出了壓實法定責任、強化支持保障、加強研究闡釋、深化活化利用、完善法治體系等工作建議,持續推動法律法規實施和全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督促和推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研究落實執法檢查報告,全面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山東力量。”王學愛表示,將積極推進《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增強地方性法規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爲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此次執法檢查期間,正值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執法檢查組每到一市,還聽取了當地“四普”工作彙報,對普查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給予指導和督促。截至目前,山東已調查不可移動文物28593處,其中,複查24150處,複查率71.98%,新發現4443處,新發現比例18.4%,新發現數量位於全國前列。

王學愛表示,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將督促和支持文物主管部門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爲契機,持續加大普查力度,提升普查數據質量,全面摸清理清全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底數,同時以新發現文物調查爲重點,探索建立山東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公佈機制,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