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少篩出680人 疫情影響大腸癌篩檢量 醫師憂晚期確診潮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衆不敢到醫院檢查和治療。根據統計,110年與109年相比,全臺估計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王家瑜攝)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居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但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衆不敢到醫院檢查和治療。根據統計,110年與109年相比,全臺估計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醫師臨牀經驗也發現,近兩年早期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更憂心未來幾年恐迎來「晚期確診潮」。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民衆到醫院接受篩檢的意願降低,110年糞便潛血篩檢篩檢量較109年降低,估計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他憂心指出,這些患者可能因延誤篩檢而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未來幾年內恐迎來「晚期確診潮」。

國內目前提供50到74歲民衆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補助。楊純豪建議,一般民衆應每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驗出陽性,務必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有大腸癌家族史,40歲後應每5年安排大腸鏡檢查。他提醒,如自覺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排便習慣明顯改變等3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儘速就醫檢查。

新冠疫情下也有患者因不敢回診追蹤而延誤治療。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張世慶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和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是害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導致疾病惡化,甚至引發憾事。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分享,一名家住金門的50多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癌三期,受到疫情影響,長達9個月未回診追蹤,輔助治療也中斷,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出黏稠分泌物和組織液,每天要換2到3次尿布,復發的腫瘤已從肛門口突出,才趕緊回到醫院治療。

黃聖捷感嘆,原本婦人是第三期大腸癌,經多次電療及化療縮小腫瘤後,再以手術切除,只差後續的輔助性化療就能完成療程,卻因爲不敢來醫院而讓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腫瘤復發後進入第四期,病竈發展更快、更兇猛,治療難度也上升。

「做檢查需要勇氣。」臺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分享,曾有病患告訴他,如果都不檢查就沒事,一檢查發現疾病就得面對治療,但他以「千金難買早知道」鼓勵大家,積極篩檢和定期追蹤,目前大腸癌已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及早發現有助於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