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山巒與村落的低語 屏東平地森林公園裝置藝術啓用
《納》運用300根國產桂竹、刺竹及鋼構創作而成,上方透空,下方圓鏡反映出天空,在森林中與光影交織出詩意場域。(羅琦文攝)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4日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舉行「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展覽,首件裝置藝術作品《納》也在林中亮相,這座運用300根國產桂竹、刺竹及鋼構的藝術作品,讓參觀者體驗竹材在森林中與光影交織出的詩意場域,藉由人與藝術品的互動,喚起大衆對國產竹材應用的重視。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的竹藝裝置藝術《納》正式啓用。(羅琦文攝)
林保屏東分署長楊瑞芬表示,林業保育署近幾年在振興提升竹產業的計劃中,希望透過不同的面向與途徑,讓更多人知道竹材的運用是可以很多元的,不僅適用於建築、傢俱及各類生活用品,有許多產業經濟價值,藝術創作也可以設在平地森林園區,讓大家透過這個藝術創作,傳達出竹材多元可能性,包括在環境教育上的淨零碳排與永續環境。
《納》可躺、可坐、可臥,人與自然可以和這項藝術品互動。(羅琦文攝)
林保屏東分署長楊瑞芬說明設置《納》的緣由,是希望藉由裝置藝術展現竹材的多元運用。(羅琦文攝)
楊瑞芬說,透過人與自然和這項創作互動,可躺、可坐、可臥,但也呼籲民衆愛惜藝術品,上去的人數儘量在10人以內,上去時也最好脫下鞋子,不要在藝藝品上蹦跳,讓更多人可以來欣賞。
出席開幕儀式的立委伍麗華表示,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近年來與多位原住民藝術家合作,將原民傳統工藝及音樂創作融入林後四林園區各個角落;期待以「山、村共生」展覽爲序幕,開展未來與園區更多元的合作機會。
創作竹藝裝置藝術《納》的禹禹藝術工作室藝術家陳禹廷表示,這座作品正是林後四林園區理念的具體呈現,結合在地竹材與藝術創作,讓自然詩意地將生態與文化凝聚於一體,象徵自然的共融與包容,期望藉此喚醒人們對土地深層的情感連結。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林後四林園區作爲臺灣淺山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10年來秉持「山、水、園、林」的理念,不斷推動在地自然資源的創新應用。園區以低海拔鑲嵌地景串聯山村部落、平地農業與淺山生態系,成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本次展覽以國產竹材爲載體,象徵對土地與生態的尊重之心,傳遞「山、村共生」的核心理念,進而鼓勵更多人認識臺灣竹材的價值與應用潛力,成爲綠色經濟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