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運動如何科學防護(服務窗)
本報記者 王 亮
近年來,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愈發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在成長階段,青少年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可以受益終身。與此同時,只有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享受運動樂趣。
那麼,青少年如何科學防護,避免運動損傷?記者採訪了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博士生導師、溫州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副院長王雪強。
王雪強介紹,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要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首先要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只有保持興趣,才能持續參與。
還要結合自身身體特點。體重超重的青少年,應當首選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以幫助燃燒脂肪減輕體重,並且避免強度過高、對膝關節或踝關節造成刺激。患有心臟病或哮喘的青少年應在醫生幫助下選擇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拳等。
運動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在運動前需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如慢跑等低強度訓練或動態拉伸,以提高肌肉溫度、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和關節受傷的風險。
檢查運動場地和自身裝備,確保安全性,避免在溼滑、崎嶇或有潛在危險的場地上運動。根據運動類型,要佩戴合適的防護裝備,如護膝、護肘、頭盔等,可以有效降低運動時的碰撞或摔倒造成的傷害。還要選擇適合的鞋子,如跑步鞋、足球鞋或籃球鞋,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和減震效果,避免足部和膝蓋受傷。
嘗試新運動時應從練習基本動作開始,運動強度也要循序漸進。青少年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心臟體積和重量相對較小,心臟收縮力較弱,運動時心率會迅速增加,因此,過度運動可能導致心臟負擔過重。並且,青少年的血管彈性較好,血管內徑相對較細,突然劇烈運動,可能出現血壓急劇升高情況。如果青少年在運動中出現氣短、胸悶等症狀,應立刻停止運動,情況嚴重時及時就醫。
運動後進行適當的放鬆。輕度拉伸和放鬆運動,有助於身體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減少肌肉僵硬和痠痛。此外,還需要攝入足夠的營養,以支持身體恢復。
如果青少年在運動中意外受傷應如何處理?
一旦發生傷害,青少年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傷害加重。然後初步評估傷勢的嚴重性,如果出現嚴重疼痛、明顯腫脹、畸形或無法活動等情況,應避免隨意移動,等待專業救援。
對於大多數急性軟組織損傷,可以對受傷部位進行冰敷、加壓包紮、擡高。冰敷可以幫助減少腫脹和疼痛。注意不要直接將冰塊接觸皮膚,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還可使用彈性繃帶對受傷部位進行適當的加壓包紮,以防止腫脹蔓延。包紮時不要過緊,避免影響血液循環。將受傷部位擡高到心臟以上的位置,也有助於減少血液流向受傷部位,從而減輕腫脹。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