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了別忘它們:盤點夭折於微軟手中的明星產品

2019年的清明節,依舊還是那麼暖意融融,對於現在的微軟來說似乎也是一派欣欣向榮。

最新數據顯示,微軟Win10裝機率首度超越Win7,成爲名副其實的人氣天王,同時其他版塊的發展也大多盡如人意,可以說2019年開年,微軟開局圓滿。

然而在這光鮮的背後,微軟也同樣葬送了很多產品,而這些已經見不到的產品之中,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有並不爲人所知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緬懷一下這些夭折於微軟手中的明星產品吧!

MSN(1999-2014)

1999年,馬化騰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網絡即時通訊軟件OICQ,不到一年時間就收穫到6萬用戶。

然而大洋彼岸,一個對手也在悄悄崛起,這就是微軟的MSN Messenger。從上線之初,MSN就一直在走“高端”路線,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甚至一度被稱爲“白領版QQ”。

然而就是這款“明星”軟件,卻因爲頻繁掉線、文件傳輸慢而廣受詬病,到2011年其在中國市場份額僅剩4.95%。

雖然整個過程中,微軟也爲其做過很多努力,甚至還在2010年將其更名爲Windows Live Messenger。

但時過境遷,2013年微軟向全球正式宣佈,將停止Windows Live Messenger服務(中國大陸於2014年10月31日停止),至此一代神器“MSN”退出歷史舞臺。

Zune(2006-2015)

儘管現在隨便一臺手機都有聽歌放歌的功能,但微軟於2006年推出的Zune播放器卻依然有着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

Zune最早發佈於2006年11月,相比蘋果的iPod整整晚了五年。儘管有着時間上的劣勢,但微軟卻在外觀、重量、顯示屏尺寸等方面爲Zune增加了很多看點。尤其是標誌性的硬朗造型,在當年也是贏得了衆多用戶青睞。

和iPod一樣,Zune也是一款主打音質的播放器。低底噪+高音質,相比時下的手機播放器完全可以說是吊打,特別是它極具風格化的系統UI,後來也成爲影響Windows Phone,乃至Win8、Win10的設計思路。

然而由於底層固件Bug,以及一些聽起來讓人哭笑不得的功能漏洞。Zune最終不敵iPod,被微軟於2015年正式關閉(Zune播放器於2011年停產)。

Windows Phone(1997-2017)

Windows Phone並不是微軟的首款手機操作系統,早在1997年,其就已經發布第一款移動操作系統Windows CE。

這是一款專用於小型設備的通用化操作系統,最大亮點是提供了觸摸屏支持。

到了2002年,Windows CE開始演變爲適合於智能手機的Windows Smartphone和適合於平板設備的Windows Pocket Phone。

其後名稱則開始統一,Windows Mobile 2003、Windows Mobile 5.0、Windows Mobile 6.0、Windows Mobile 6.5……,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Windows Phone是微軟手機操作系統的一個轉折點,其最大亮點是大大增強的觸控體驗。然而頻繁的平臺更替,以及手機廠商與運營商的不支持,最終令Windows Phone難以爲繼。

其每逢升級必換機的操作策略(多數大版本升級,僅有少數機型可通過),也終於讓終端用戶徹底放棄了微軟。

反觀彼時,無論是iOS還是Android,海量軟件支持、大量用戶堅守,尤其是可玩性極高的“刷機”體驗,終於讓微軟放棄了這個曾經優勢滿滿的產品。

2017年,微軟正式宣佈停止Windows 10 Mobile開發,僅對系統提供基礎的安全性支持。

MSN Direct 智能手錶(2003-2008)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MSN Direct智能手錶都不算一款超前的產品。

儘管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錶是2013年纔出現的產物,但早過它們十年的MSN Direct卻並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

2003年微軟在電子消費展CES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智能手錶產品,能夠顯示天氣、新聞、參觀指南等。

但高昂的售價、簡單的功能,以及衆多“微軟式困擾”——沒有太多應用可選。終於讓微軟放棄掉了這個“朝陽”項目,直至今日,可穿戴智能產品才真正步入我們的生活。

Windows Vista(2006-2012)

儘管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用戶青睞Win7的“毛玻璃”,但大家並不知道的是,第一代“毛玻璃”其實產自一個你並不熟悉的系統——Windows Vista。

2006年,微軟發佈了一款全新操作系統,精緻的外觀、炫酷的功能,甚至十五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隔着屏幕去感受它那炫酷的界面。

然而……問題就出在了這個十五年前,要知道當時的電腦可沒有如今這麼高端,3G主頻+1G內存在當時已經算頂天的配置了。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即便是這樣的配置,要運行起Vista這個“龐然大物”來也絕對是吃力的。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我們終於切身體會到了什麼是“微軟最低配置”和“微軟推薦配置”。

與此同時,當年的Vista還遭遇了另一大問題,即驅動程序不兼容以及繁瑣的安全程序等。儘管Vista並沒有像其他產品那樣被直接“拿下”,但超低的裝機率已經證明了這款被微軟寄予厚望的軟件平臺的命運,2012年微軟停止了對Windows Vista的主流支持。

Hotmail(1995-2007)

提到Hotmail,可能很多小夥伴並不知道,但要說起Windows Live,估計不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1995年微軟發佈了旗下首款電子郵箱服務,起名Hotmail。最初和其他對手一樣,Hotmail沒有任何亮點,但也說不出有什麼缺點,反而因爲其與Windows關係緊密的原因,在市場份額上還略勝一籌。

直至2005年,Gmail將容量從1G提升至2G,我們的Hotmail竟然還可憐巴巴地停留在250MB階段,着實令人唏噓!

2007年微軟決定用Windows Live Mail取代之前的Hotmail,並將容量提升至主流的2GB。但時過境遷,彼時大部分用戶早已習慣了容量更大的Gmail,Windows Live逐步淪爲一個捆綁微軟賬號的小工具。

Kinect(2010-2017)

Kinect曾經是一款神級產品,它曾是Xbox遊戲機的靈魂,也被Siri抄襲着。然而……如今的它已經正式停產了。

Kinect是微軟推出的一款3D體感設備,可以通過一個由紅外點構建的3D空間來實時追蹤用戶的身體動作。

比方說你可以站在電視前,擺出一副投球的動作來“真實“地投擲一顆保齡球,Kinect第一次讓電腦遊戲脫離了遊戲控制柄的參與。

然而乏善可陳的遊戲資源、開發者寡淡的熱情,讓這一款黑科技神器慢慢陷入另一種窘境——誰會因爲一時的暢快,而去購買一款幾乎無法玩的遊戲產品?

此外誇張的空間要求(Kinect需要電視機前至少空出一塊2X2M的空間,且不能有任何傢俱遮擋)、雞肋的誤識別率(比如《極限競速》,你能想到一個手勢能讓賽車減速從而痛失冠軍嗎?)等等問題,也無不限制着這款神器的發展。

尤其是當微軟後期重新轉投Xbox的策略,更是讓這款產品雪上加霜。2017年,微軟正式停產了Kinect設備,甚至連它與X1S及X1X的Kinect轉接器也相繼停產,一代神器終將落幕!

Wallop(2004-2008)

Wallop是微軟推出的一項基於社會性網絡(SNS)的服務,當年曾被戲稱“我老婆”。

Wallop能夠讓朋友間交互、分享照片、分享音樂以及Blog,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這都是各個領域的先驅。

然而,Wallop從一開始就堅定地認爲“朋友邀請”纔是其發展用戶的正確途徑,以至於拒絕將廣告作爲網站主要收入來源。

僅通過向普通用戶提供0.99-4美元的Flash動畫、圖片、遊戲裝扮(類似於QQ空間裝飾)來滿足其運營成本,而這樣的盈利模式至今都未被認爲是可行的,與時下以Facebook爲代表的社交網絡成功模式大相徑庭。

2008年9月,依然處於測試期的Wallop結束了自己的任務,網站終被關閉。

IE(1995-2019)

提起Internet Explorer的名字,每一個上網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甚至說一個對電腦一竅不通的人,也會對屏幕上那個大大的藍色圖標留下印象。

從1995年開始,IE就以一種特殊的身份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最開始的網景之戰,還是後來的Firefox、Opera三國殺,IE一直是那個不算好但也絕對不賴的存在。

然而隨着Chrome逐漸崛起,原有的三足鼎立再也不復存在,甚至IE的寶座也不再保險。越來越多的瀏覽器開始採用Chromium內核,而IE固有的速度慢、兼容度低等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截至2016年,IE瀏覽器全球佔比僅爲21.66%(數據來源於NetMarketShare)。爲了扭轉頹勢,微軟在其全新操作系統Windows 10中加入了全新的Windows Edge,期望通過一系列改進挽回IE的窘境。

然而實際效果並不如人所料,Edge的市場表現同樣不好。

2019年4月,微軟正式發佈了基於Chromium內核的全新Edge瀏覽器,雖然依舊披着Edge的外衣,但實際上它已經是一款徹頭徹尾的Chromium瀏覽器了。至此,IE的24年征程徹底結束!

寫在最後

我們常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其實對於一個存在了44年之久的軟件公司來說,能夠一直生存下來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在漫長的迭代生涯中,我們有幸參與到了科技生活的改變,有幸體驗到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不同。而這,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份寶貴的體驗,從這一點來說,微軟無疑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