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上火線談碳費 臺泥董座張安平:快推動臺版CBAM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呼籲政府推動臺版CBAM,並公告具體時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今(15)日將召開首場碳費費率審議會,臺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昨日親上火線強調,環境部對本土產業課徵的首批碳費估逾300億元,政府應推動臺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並公告具體時程。

張安平強調,300多億元對任何一個國家、產業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會有影響,而一個產業死掉是回不來的,如果臺灣不積極面對,就等着被其他國家修理,我們會大大失去競爭力。

他主張,進口商品須跟本地商品支付一樣的碳成本(碳費),除避免國際間「碳泄漏」,也維持國內產業競爭力。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碳費談話重點

環境部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預計3月底公告費率,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須根據2024年排放數字,於2025年開始繳碳費,宣告臺灣「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

臺泥指出,根據2022年環境部列管排放源的溫室氣體盤查結果,扣除每年2.5萬噸免費額度,保守估計,環境部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應收費的噸數高達1.1億至1.2億噸,若以每噸300元計算,就是300多億元。

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臺灣若只實施碳費卻無CBAM,將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臺灣,衍生國家之間「碳泄漏」。若政府再不動作,一旦臺灣正式實施碳費,產業碳排卻可能不減反增。

臺泥估計,光是水泥產業,若只對本土業者收取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臺灣,將爲臺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

對於推動臺灣CBAM,除落實公平正義也能維持產業競爭力,張安平指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對於國外進口商品,財政部會徵收貨物稅及營業稅,但政府《氣候變遷因應法》早已明訂進口商品收取代金,爲何就不能收?

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臺版CBAM,可向歐洲學習,歐洲自2005年起,就已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歐盟今年3月初公佈第一階段各國企業申報CBAM碳排資料進程,臺灣向歐盟CBAM申報排名位列第五。

他指出,政府應仿效歐盟同步提出臺版CBAM推動時程表,讓企業都能可預期、可規劃、可執行、可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