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璦琿忽略馬關的認知戰

(圖/shutterstock/達志)

總統賴清德就職百日公開槓上俄國,接受媒體專訪拋出「中國爲何不拿回《璦琿條約》所籤土地?」引發輿論抨擊,惹得俄國外交部公開重申「一箇中國」,就連中國網友們也紛紛掀起「民族主義」,凸顯賴清德的歷史論述已是偷換概念,刻意強調《璦琿條約》不提《馬關條約》,儼然上演當代國際版的「認知作戰」。

賴清德引用《璦琿條約》作爲歷史參照,意圖強調中國在領土問題上的屈辱過往,這一舉動在國際社會已經引起爭議,問題核心是事件時序層面偷換概念,賴清德顯然刻意在歷史脈絡上舍近求遠。《璦琿條約》簽訂於1858年,而《馬關條約》則是1895年才簽署,兩者之間將近40年差距,整體地緣政治背景截然不同,賴清德顯然視而不見《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滿清政府因甲午戰爭挫敗,被迫割讓臺灣與澎湖給予日本,背後有其歷史悲劇以及外交妥協,卻也驗證臺灣隸屬中國主權的一部分,對比賴清德總統的論述顯然淪爲掛一漏萬。

賴清德是否承認《馬關條約》呢?如果承認不就認證臺灣本就隸屬於中國,若不承認那又爲何引用《璦琿條約》怒嗆中國?這種說法無疑自陷進退維谷窘境,也造成了偏執一方的賴總統歷史錯置。

賴清德的發言顯然將臺灣捲入了一場不必要的外交風波,臺灣與俄國的經貿與文化交流相對有限,此次事件進一步惡化了雙邊關係,也使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處境更加複雜。俄國方面認爲臺灣不應藉由歷史議題,發表利己主義的強硬措辭,賴清德的發言也被視作親中立場,俄國甚至直指「做面子給中國」,這與臺灣力求與中國區隔的外交政策顯然背道而馳,荒唐上演國際交惡的愚蠢戲碼。

賴清德引用《璦琿條約》卻忽略了《馬關條約》,從歷史錯置、國際交惡、兩岸對壘三個層面來看,對臺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都產生了負面且深遠的影響。鑑於全球政治局勢日趨複雜,臺灣的領導人必須謹慎處理涉及國際與兩岸關係言論,避免在未經充分考量的情況下引發無謂爭端,甚至捲入大國之間的歷史情仇,反而威脅自身的國際地位與國家安全。

中華民國當年推翻清朝政府,按照歷史脈絡已經繼承法統,《璦琿條約》的聲索權也應由中華民國政府承接,若要向俄國討回失土,就要請賴政府動起來,否則只是間接承認已是亡國之君。(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