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學浙江,爲何大家都找他取經?

“因爲湖州是優等生中的尖子生。”作爲親歷“千萬工程”從決策到實施再到迭代升級全過程的“省級農民”,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浙江省農辦原副主任顧益康如今也是多個省市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專家顧問。

在12月8日舉行的“中國式現代化湖州鄉村實踐推進大會”上,顧益康講述了他多年觀察湖州鄉村的感受。在他看來,“千萬工程”在這20年間已經從一項民生工程轉化爲推動中國鄉村振興的戰略工程,成爲推動綠色發展的生態工程,不僅具有全國意義,更具世界價值,“回溯過去的20年,湖州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新時代,湖州還應成爲中國式現代化鄉村願景的描繪者、鄉村路徑的探路者、鄉村體制機制的創新者。”

自浙江實施“千萬工程”以來,每年開一次現場會成爲固定的工作機制。2004年,浙江省首次“千萬工程”現場會在湖州市吳興區召開。

當時的湖州通過開展改水、改廁、改路的“三改”以及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淨化、環境美化的“六化”行動,建成了一批全面小康示範村和環境整治村,跑在了全省前列。這些村子中,就包括安吉餘村。

藉着“千萬工程”的東風,餘村在2003年關停礦山和水泥廠,通過復墾複綠、治理水庫、改造村容村貌,“摸着石頭過河”探索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找到了價值取向的湖州,在2008年率先開始了美麗鄉村建設。

此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方面指導着“千萬工程”向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不斷深化,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實踐啓迪;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浙江生態省的建設,並逐漸成爲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核心精髓。

一條軸線改變中國“三農”歷史,一條軸線通向生態文明的世界主題,兩條軸線的交匯點,就是湖州。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湖州主導制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正式發佈;2019年,湖州頒佈實施全國首部地方性美麗鄉村法規。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州考察時說:“美麗鄉村在這裡是真正實現了,現在發展到這一步,已經是在全國起示範作用了”。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湖州舉行。“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深入人心。

今年11月,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的老師們把有關綠水青山如何變爲金山銀山機制探索的案例課程集體備課放在了湖州。他們深入湖州鄉村去看、去聽、去聊,在這種“沉浸式備課”中看到了湖州鄉村涌現出的新思路,收集了不少新素材。

確實,除了名聲在外,真正讓大家心服口服向湖州取經的原因還是他在鄉村發展這條賽道上跑得早、幹得好。

8日的這場事關鄉村未來發展的會議,形式很新穎。全市914位村書記都來到了現場,幾位村書記代表伴着背景音樂走到舞臺中間,講述他們的鄉村故事。透過他們的分享,既能讀懂過去20年湖州爲什麼能做得好,更能聽到引領未來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發展的關鍵詞——科技、青年、共富、能級。

關鍵詞一:科技

你覺得管理一萬畝農田要多少人?養五萬只雞要多少人?養1600頭羊要多少人?在湖州,這個答案都是“1個人”。

根據傳感器收集的數字“健康報告”對症下藥、噴施藥肥用上了無人機、翻墾農田有了無人駕駛農機做幫手……靠機械、數據來種田,這是湖州市南潯區種糧大戶們近兩年在星光高品質數字糧油示範基地學會的新技能。

在長興縣呂山鄉天下牧業湖羊未來農場,每一頭湖羊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醒目的黃色小卡片,這是可以監測湖羊健康狀況,存儲湖羊性別、血統、父母信息的“數字芯片”。得益於智能化、可視化管理,農場人均管理羊只從400頭提高到1600頭。

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是什麼樣的?在湖州看來,農業現代化是根本。什麼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的水平?科技!2017年,湖州獲得全國唯一整市推進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市;2021年,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制定農業“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實施意見,農機化綜合評價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湖州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連續6年浙江省第一。

在這條科技改變農業命運的成長之路上,浙江大學是重要的助推者。

“錢支援,物支援,不如來個科技特派員。”這是浙江農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對於湖州這樣一個農業高水平發展的地區來說,除了依靠科技特派員的個人力量,更需要建立一個科技成果系統導入體系。

2006年,湖州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範區。市校合作中,形成了全國首創的“1+1+N”農技推廣的“湖州模式”,即1個高校院所專家團隊,1個地方農技專家團隊及N個農業主體。根據湖州農業產業特點,建立了11個市級產業聯盟和47個縣區分聯盟,圍繞生物種業、設施農業、未來鄉村等,建立了30家鄉村振興專家工作室。通過產業聯盟及專家工作室,在全市形成了網絡型的農技推廣體系,實現對全市規模化農業企業、示範性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服務全覆蓋。

“現在這個N已經擴展到1400餘家。”浙江大學教授、南太湖農推中心主任、湖州市水產產業聯盟省級專家組組長徐海聖介紹說,18年來,這一模式每年幫助湖州解決技術難題300項以上,爲湖州累計引進推廣“三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技術1900餘項,服務指導農民14萬餘人次,年均助推產業增效3.25億元。

關鍵詞二:青年

鄉村,讓湖州在青年中“出圈”。

12月4日,安吉“深藍計劃X”的主理人小程同學在上海大學做了一場“有趣青年in鄉村”的主題分享,臺下是一羣朝氣蓬勃的大學生,還有上大附中來旁聽的高中生。當小程報出今年國慶單日單店咖啡出杯7132杯、銷售紀錄全國第一時,臺下發出“哇”的驚呼。

“小程的分享完全改觀了同學們對鄉村的印象!”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寅斌和記者分享說,這家廢棄礦坑變身的“村咖”讓年輕人看到了自然、時尚,更擁有商業價值的鄉村。

最讓同學們佩服的是一杯杯咖啡給村裡帶來的收益:按照持股比例,每賣出一杯咖啡,49%的收入將給到以資源、資金入股的村民和村集體。2022年5月開業以來,這家村咖已經爲村集體增收200多萬元。

鮑鑫和小程一樣是返鄉青年,他是安吉縣孝豐鎮夏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20年,夏陽村村班子“大換血”,他放棄上海高薪工作,帶着平均年齡30.8歲的年輕村幹部上了陣。那時的村子常住人口500人,八成是老年人。從哪開始做起?鮑鑫帶着村幹部往村民集聚休憩嘮嗑的地方跑,支起“一杯粗茶解民意”的小攤,泡上茶,拉起家常聽需求。茶攤上搜集來的民意中,整治小杭坑草地環境的呼聲很高。於是,鮑鑫帶着村幹部連幹三個月。在清理了57車垃圾後,夏陽變身了。

環境好了,鮑鑫開始鏈接在上海積累的城市資源,定位小衆精緻露營的“小杭坑宿營地”在一年時間裡熱度增長就超過500%,成爲小紅書全國唯一的線下露營基地。如今,村裡已經打造了9個風格多樣的營地,今年已經吸引遊客15萬人,旅遊收入突破1200萬元,村民戶均增收達到2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三年前的30萬元漲到如今的300萬元。

湖州鄉村吸引的不止是“歸鄉人”,還有“全球合夥人”、數字遊民等“新鄉人”。去年7月,餘村聯合周邊4個村拿出了空間和資金,推出了餘村“全球合夥人”計劃。

這個計劃,打開了餘村優化升級的大門,青年是“密鑰”。一年時間裡,600多位青年來交流、共創、共建,40多個合夥人項目入駐。一年時間裡,餘村盤活了10萬方閒置資產,全國首個鄉村青年人才社區“青來集”開園。

“青來集”裡的數字遊民公社已經是安吉第二個服務數字遊民的空間了。不完全統計,今年約有1400多位數字遊民來到了安吉,他們的平均停留時間爲58天,每日平均工作時間爲6.6小時。他們中63%是90後,89%接受過高等教育,信息技術(15%)、媒體類(17%)和設計類(12%)工作依然佔據數字遊民職業的主流。保持着流動性的數字遊民爲湖州鄉村發展帶來“不設限制”的想象空間,他們中就有人結合自身的優勢用21天從“遊民”變身了“村民”,把騎行俱樂部項目落在了鄉村。

正如一位“全球合夥人”所說,來到湖州的鄉村,這種“逆城市化”不是逃離,而是價值認同,“來鄉村做設計,是因爲城市無法提供更好的表達場;來鄉村做戶外和露營產業,是因爲城市無法提供更加自然生態的開闊空間……一切都是對鄉村價值的真正認同。”

關鍵詞三:共富

吳興高新區楊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宋曉峰在會上分享了“養好一隻生態蟹 蹚出一條共富路”的故事。

一週前,楊漊村楊桂珍螃蟹莊園裡,舉辦了一場“吃蟹宴”。讓宋曉峰意想不到的是,螃蟹的108種新吃法吸引了上萬遊客現場打卡。

螃蟹的流量密碼很大程度上來自湖州龍頭企業“楊桂珍”。3年前,“楊桂珍”品牌在找場地擴大養殖規模,楊漊村在琢磨村裡閒置資源如何盤活,雙方一拍即合,計劃在村裡連片打造1600畝的養蟹基地。

一開始村民的牴觸情緒非常大,“來個外人在我們村裡養螃蟹,搶我們生意,我們的螃蟹賣給誰?”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帶着大家一起幹,找共贏的模式。於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經營方式在村裡落了地:由村集體將村中土地、池塘等閒置資源統籌盤活,租金收益的70%納入村集體年底分紅,30%投入強村富民產業,村民通過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入股,都變成了楊漊村裡的“合夥人”;另一方面,楊桂珍螃蟹莊園提供的就業崗位讓200多位農戶找到了工作,每個人能多賺2萬塊以上。

從吃到玩,楊漊村的螃蟹產業鏈也在不斷延伸,通過與上市的旅遊公司合作,將村裡的35幢近80間閒置農房騰空,打造成民宿酒店。今年,這些項目預計能帶動集體增收100萬元以上。

讓更多村民吃上旅遊飯——“村遊富民”是湖州市“千萬工程”20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事件之一。2022年湖州市鄉村旅遊經營總收入130.25億元,連續7年位列浙江省第一,生態紅利源源不斷地轉化爲百姓福利,創造了“山上一張牀勝過城裡一套房”的財富增值模式。

“幹旅遊能致富的湖州秘笈有幾個要點,一是不斷深化鄉村旅遊改革;二是向內破題,解碼文化基因;三是向外借力,和農業、工業、體育、大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湖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樓婷介紹說,最關鍵的是在鄉村運營中建立起了企業、村子、村民共贏共富的利益聯結機制。

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湖州六輪“強村計劃”的實施中越來越健全。2015年以來,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創新探索“強村公司”模式,並不斷迭代升級爲“強村富民集團”。資產盤活類、產業帶動類、鄉村經營類、物業服務類、工程承攬類、勞務派遣類,六大經營模式下,湖州已組建強村公司386家,實現欠發達村全覆蓋,分紅近2億元,帶動近萬農戶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關鍵詞四:能級

走進德清縣五四村的“數字生活智能服務站”,自動快遞櫃、售貨櫃、售藥櫃以及電子體檢設施整齊地擺放着,這裡還有銀行ATM機。村民陳蓮娟拿着一大包番薯幹來到這裡,工作人員在智能秤上過秤,自動生成一張寄件單。以前快遞寄件不到村一級,需當天訂單彙總後,第二天去鎮上的快遞營業部寄件。“數字生活智能服務站”啓用後,家門口就能寄件,當天就能發貨。

在湖州的未來鄉村,像五四村這樣一個集成數字化服務場景的“落地生活服務館”將實現全覆蓋。

“湖州的未來鄉村,不僅是新思想的涌動地、新經濟的佈局地、新青年的首選地,也必然是承載新老村民生活的新服務的集成地。”湖州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施經介紹說,聚焦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公共服務的便利度、人居環境的舒適度,湖州以數字賦能新型鄉村服務,加快醫療、教育、救助、養老、托育、體育等智慧場景在鄉村覆蓋貫通,打造開放式鄰里交往、健康養老等空間場景,爲村民們建設一個便捷的生活圈。

對於湖州來說,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背景下的未來鄉村,是能級不斷提升的鄉村,這個能級提升既包括人居環境,更包括新老基建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治理方式和文化風尚。

8日的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佈了《湖州市鄉村振興發展評價報告(2022)》。報告顯示,湖州市“鄉風文明”分值達到99.6分,距實現目標僅相差0.4分,已經非常接近實現目標。2022年,湖州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1:1,成爲全國城鄉發展最均衡的地區之一。這個均衡既包括物質富裕,更關乎精神富有。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怎麼幹,不僅要政府有爲、市場有效,更要百姓有勁。湖州市委市政府從不因農業產業佔GDP的比重不高而“小爲”的底氣來源於老百姓實幹奮進的精氣神。

近兩個月,廣東、江蘇、福建、河南、陝西等地代表團密集來湖考察學習,“千萬工程”是必學項。事實上,各地資源稟賦不同,鄉村所處的發展階段也不同,向湖州取經的重點還是現象背後的思路和門道。

湖州鄉村發展的秘笈究竟是什麼?

觀察湖州鄉村發展三十年的《小康》雜誌社副社長賴惠能在會上也作了分享,在他看來,湖州經驗的核心是處理好了“城與鄉”的關係,不斷推動城鄉資源的轉化、交易、融合、變現。

20年前,“千萬工程”在頂層設計上就是統籌城鄉的龍頭工程,推進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發展,一定不是隻靠鄉村的一己之力。

“我們特別想強調,在湖州,鄉村和城市是平等的發展空間,我們打造企業家有感的營商環境,我們招引青年人才時都是城市和鄉村齊頭並進。”施經感慨說。

在想盡辦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目標下,湖州“三農”發展思路大開。

業——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產業鏈思維和科技硬核決定總量和質量。

鄉村振興,農業爲本。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農業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湖州現象帶給大家的思考是不僅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引入農業領域,更要將現代經濟思想、產業鏈思維貫穿農業發展始終。市場化、標準化、規模化、科技化、集約化、生態化,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湖州形成了綠色漁業、名優茶葉、水產種業、湖州湖羊等七大產業集羣,打造了以吳興、德清兩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爲龍頭的“2+9”農業產業平臺,創成10億元以上省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10條,產值浙江省第一。

村——從“建設時代”跨入“運營時代”,鄉村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說到營商環境,大家總是首先聯想到城市的大項目招引。事實上,當鄉村從建設時代跨入運營時代,能否運營得起來,運營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鄉村營商環境。

鄉村營商環境是個新名詞,湖州也仍在探路,“錢、地、人”是繞不開的共性問題。

鄉村運營,土地是基礎要素保障。湖州讀懂了空間治理,讓土地整治到哪裡,美好家園、共同富裕就出現在哪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爲了當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法寶;農業“標準地”等土地制度改革,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按下了加速器。

全市已有的512宗農業“標準地”出讓價格參照同區域工業用地基準地價,遠低於原來的商服用地價格,並設置投資主體規模、投資強度、畝均產出、吸納就業人數等准入標準。如德清縣上楊村通過“標準地”政策4.94畝,引入總投資1.2億元的天際森谷山野樂園項目,每年爲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50萬元。

鄉村運營少不了資金支持。從創建初期的財政資金支持到後期充分發揮行政的主導力量和財政的槓桿作用,湖州協同運用基金投資、抵押貸款等金融手段,推動金融資本更大幅度往鄉村建設投入。比如南潯區探索的“政府+銀行+企業+農戶”的模式就吸引了正大這樣的跨國集團在這裡迅速落地華東最大的綜合淡水種業基地。

鄉村運營,靠人。在喊出“來了就有房、來了就有錢、來了就有伴”口號吸引青年人才來鄉村創業的安吉,推動的都是實打實的機制創新。以住房爲例,青年下鄉除了可以選擇去青來集人才社區居住,還可以申請“共有產權房”。這種“土地出讓、國企承建、按份共有”的模式,讓“零首付購房”成爲了可能。

敢於打破傳統思維,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擔當破難,這可能是湖州優化鄉村營商環境上的過人之處。

人——從“裡”到“外”,用好“帶頭人”、激活“村裡人”、聯動“村外人”、吸引“青年人”。

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怎麼建?關鍵靠人!湖州始終堅信,“人”是最關鍵的變量和增量,用好“帶頭人”、激活“村裡人”、聯動“村外人”、吸引“青年人”。

在湖州看來,這些人中,村書記是關鍵中的關鍵。“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優秀的村書記就是鄉村振興落地有聲的那根“針”。

“導師傳幫帶”這個機制湖州就堅持了18年。2022年,湖州又首創了“強村富民指數”,統籌了來自農業農村、住建、政法、公安等20多個部門對鄉村考覈的指標,設計了一套統一的“考卷”,讓全市所有鄉村看到了自身發展的全貌和定位,找到了長項、發現了短板問題。每次發佈“強村榜”,不僅有“常勝將軍”,還有逆襲突圍的“黑馬”,更有“逆風翻盤”的典型。強村時刻保持奔跑勁頭,中流村子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後進村全都坐不住了。

激發幹事動能和發展潛能,目的都是爲了老百姓。正如20年前,“千萬工程”就是了解農情民情之後的科學決策一樣,湖州推進“千萬工程”的每一步迭代升級也都是從農民羣衆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事情出發,充分尊重農民羣衆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再形成全社會的合力,共同推動。

面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州鄉村怎麼建?湖州確定的總目標是:百村示範、千村和美、萬創未來、城鄉共富。湖州市委書記陳浩更形象地描述說,綠色是鄉村最靚麗的底色、產業是最硬核的支撐、品質是最聚才的磁場、共富是最醒目的標籤、善治是最堅固的底盤,“湖州不因是鄉村振興的‘老先進’而裹足不前,而是要源源不斷地出成果、創品牌、出經驗、創模式,講好‘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鄉村故事。”

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 出品

作者 | 周 宇

編輯 | 馬 可

統籌 |查一鳴

排版 | 靜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