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溺愛你的伴侶

點擊預約11月15日直播

本週五晚上19點30分

陳瑩老師跟大家一起聊聊

《療愈代際傳遞創傷的良藥--舞動治療和動力學》

作者 | 黎響

責編 | 陳輕輕

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了個事情。

前陣子她出差了兩天,讓丈夫獨自在家帶娃,她交代得很詳細:

要及時更換尿片和衣服;不要讓孩子看太多手機和電視,保護眼睛;孩子睡着了要及時收拾一下家裡衛生,注意細菌滋生等等。

但回到家時,眼前的場景她目瞪口呆:

家裡亂糟糟的,丈夫跟孩子一起看電視,孩子的衣服還掛着明顯的湯汁,尿片很厚重。

丈夫還得意地說自己過去兩天承擔了「好爸爸」的角色,把孩子哄好開開心心,絲毫沒發現她臉上的不悅。

她想指責丈夫,但馬上就想到育兒大V的視頻:

要讓爸爸有參與感,不要事事批評,打壓積極性。

於是她忍下一腔怒火,勉強對丈夫擠了個笑容。

但轉頭就找我吐槽豬隊友:

我跟她說:是的,但我覺得你還是要掃掃他的興。

未表達的抱怨

傳遞一種“你很好“的錯覺

雖然說真話可能意味着攻擊,會產生矛盾,但可能有點反常識的現實是——

長期關係中,會「使用」掃興,你們關係纔會變得更好一點。

爲什麼會這麼說呢?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會關注到有三種視角的存在:

第一個視角:一個人對自己表現的評價。

例如上文裡面的丈夫,他覺得付出了很多,是個好丈夫、好爸爸。

第二個視角:其他成員對他的評價。

妻子對他其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她會認爲丈夫連合格線都沒有達到。

還有第三個視角:他會猜別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丈夫會覺得:看我妻子也表揚我了,所以她肯定認爲我是好丈夫好爸爸,我真不錯。

在關係中別人的評價跟自己的評價完全不同,而本人卻完全不知道,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裡很常見。

這種評價錯位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大家會表面上和和氣氣地過下去一段時間。

而另一方面就是,這種不融洽的狀態也會因爲大家不想傷和氣而被維持下去,變得慢性化。

一旦這種情況被慢性化了,就跟人有慢性病一樣,它很難以治好,而一直會困擾。

直到下一次吵架的時候,當一方開始翻舊賬了,另一邊才發現:

原來你一直都覺得我如此不堪。

但已經晚了。

研究表明:

雙方覺得好,纔是真的好

就婚姻的長期性來說,如果不清楚伴侶眼中的自己如何,對婚姻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婚姻與家庭治療雜誌》今年發表了一份研究證明了這個結果。

佛羅倫薩大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236對意大利的異性戀夫婦參與研究,這些人的婚姻存續時長在1-9年。

這個研究關注他們人際關係、性格、情緒、焦慮壓力水平、責任心、冒險等等。

研究人員會要求被試者在評分的時候注意兩個角度:

1 伴侶之間各項特徵的評分,也就是他評;

2 你認爲你伴侶會給你評多少分,也叫元評價。

通過比對3類評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在一些優良品質層面,例如待人友善、負責任、情緒穩定,如果他評和元評價有差異,關係質量可能不會太好。

例如妻子可能會覺得丈夫不是很負責任,她會評價60分;

但是丈夫覺得妻子應該認爲自己很負責,她會給80分。

這種差異,與關係滿意度較低有關。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當一個人認爲自己的表現比實際更好的話,當關系遇到問題時,他的改變、彌補的動力會下降。

簡單來說就是——

一些女性會不解,爲什麼挑剔兩句,丈夫就不能接受呢。

每一個人都可能會陷入這樣的情況:

自我感覺是良好,但伴侶卻暗地裡翻白眼。

但如果這兩者的差異是反過來的話——

也就是別人覺得你更好,你反而估計自己沒有那麼好,對應的關係滿意度會較高。

這可能是因爲:丈夫會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就會更願意主動面對關係中的困境,做出「彌補」。

這個研究展示了不同來源的評價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在關係中,伴侶的評價,可能會與我們所認爲大相徑庭。

也就意味着,自己認爲「足夠好」,或許是不夠的,還要再去問問對方:

我的表現在你看來,是真的足夠好了嗎?

或許這能夠開啓一段曠日持久的對話。

很多人擔心不好的話說出口了對關係有損害,隱忍着;

但其實如果平常不能心平氣和地說出來,那就得等到勢同水火的時候,被當做攻擊對方的手段了。

有些抱怨是健康的

衝突也有利於關係

可惜的是,我們看到更多是像文章最開始的那樣的,

有一個憋屈的妻子和樂呵的丈夫。

究其原因,是他們的溝通渠道都被各種「假設」切斷了:

這些假設幫助多少夫妻們成功地過上一段相互折磨的生活。

我見過一對老夫妻,老太太一直堅持給老頭子穿衣服戴帽子,怕他着涼。

但私底下問老頭子,他會說自己其實不冷,但是不想她不高興,就忍着。

一忍就是三十年。

但當我問老太太怎麼看她老伴,她第一句就是嫌棄老頭,說自己伺候了他幾十年,他連自己的穿衣都快要不能自理了……

這些假設的存在,讓兩人存在大量「未曾說的話」——

或許它們並沒有嚴重到決定關係的存亡;

但就像登山者鞋裡的沙子一樣,一直刮腳,越往後走越難受。

因爲它一直在那裡,一直未被處理。

家庭治療裡面有一個技巧就能幫助夫妻之間看到這些「未曾說的話」,這個技巧叫循環提問。

大概思路是:諮詢師會先問A怎麼看這件事,然後問B怎麼看這件事。

然後關鍵的是,諮詢師會追問:A聽了B說了自己的看法之後,有什麼看法?

也就是對於評價的評價、對於看法的看法。

在《循環提問》這本書裡,治療師西蒙就講到這樣的一個例子:

妻子想要晚上去參加協會活動,覺得在家裡太無聊了,出去社交挺好。

丈夫則覺得妻子堅持出去活動,其實就是不想要跟自己在一起,甚至猜測她在外面有相好了。

於是他產生了一些軀體症狀,這讓家裡人不得不關注他。

在家庭治療中,成員之間被邀請到一個房間裡面溝通:丈夫與妻子之間隱含着相互攻擊。

這個時候,治療師會問妻子:你是怎麼看待丈夫對你去協會活動的看法。

妻子的反應是:她此前認爲丈夫不想讓她出去,其實是想要控制她。

她堅持去參加活動,其實也是有點想要掙脫控制的感覺,而不是找了一個相好。

但當她聽到原來丈夫在用一種彆扭的方式去表達對自己的依戀時,她就意識到自己的假設其實有問題。

而丈夫也從對話中意識到,原來協會活動對妻子是很重要的;

妻子之所以表現出對家庭的的遠離,有一部分也是因爲丈夫過於渴望靠近,她想要保留一些距離,而不是她不在乎了。

最終在治療師的干預下,夫妻雙方都向對方邁出一步——

丈夫選擇跟妻子一起參加協會的活動,他們兩人的一些焦慮和生理症狀也就此減輕了。

在家庭治療室當中,這個家庭一直以來的衝突和抱怨都被看見了,

他們就不再需要用生病的方式去表示抗議,也不需要用忍耐和委屈,來維持虛假的穩定生活。

如果想要關係維持好,構建真實對話的空間,坦誠地討論彼此的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這不是記小本本或者翻舊賬,而是幫助你和ta各自調整自己的「元評價」。

如果一個人總在關係中自我感覺良好,就不會有動力去做任何的調整。

因此,如果你長久對婚姻不滿,說明你需要告訴伴侶:

你可能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是在我看來什麼樣纔是夠的,原因1、原因2……

同樣地,我也希望你告訴我,在哪些地方,我想的跟你感受到的不一樣。

就像在動作電影裡面的經常場面:

一個特工團隊開始分頭行動之前,都會有一個標誌性的動作——對錶。

不對錶,怎麼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跟大家是同調的呢?

如何優雅衝突?要“趁冷打鐵”

以上文的那位女士爲例,我建議她如實地跟她丈夫說——

她表示認可,但略有擔心地問:

那他會不會在當下覺得受挫,以後就不願意幹了呢?

她的擔心很有意義——說是要說,但時機很重要。

歐文亞隆在《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一書裡面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趁冷打鐵」。

意思是如果當一個來訪者的情緒明顯過於強烈,無法處理這個問題;

又或者是處於阻抗當中,無法聽進去任何對問題的討論時,治療師要懂得把這些議題延後——

或許是下一次諮詢,或許是等到對方準備好接受的時候。

等鐵涼一些再打,就不會激起更多的火星了嘛!

所以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不是要馬上潑一盆冷水。

可以隔幾天,找個輕鬆的時間,你去跟他聊聊前幾天發生了什麼事:

你是怎麼想的,而我是怎麼想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讓自己的情緒也冷卻一下,他也不需要在當場維護自己的自戀和自尊,雙方就更可能針對一個「已發生」的事情展開更客觀的討論。

作者介紹

作者:黎響,資深心理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擅長人際關係、家庭系統、職場等議題,個人公衆號:黎響David。本文原創首發公衆號:武志紅(ID:wzhxlx)。

如果你在關係中正在經歷着同樣或者類似的困擾,推薦你來找我們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

添加諮詢顧問爲你推薦諮詢師

課程福利來啦

胡慎之老師的線上視頻課程

【親密關係原理課】

原價169元,限時特價139元

共10節視頻課,25~30分鐘/節

隨到隨學,無限回聽~

關注我 設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