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跟上科技強國的腳步
普通投資者終於等來佈局科技強國的投資工具。
7月5日,首批場外科創創業(雙創)50指數基金正式開售。
與之前熱賣的“雙創”50指數場內基金不同,本次開售的是“雙創”50指數場外基金,這意味着投資者無需開通證券賬戶,在支付寶搜“雙創”就可以打包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
科技強國,百年機遇
說到高科技企業,則必須提到我國的科技強國戰略。
在建黨100週年的慶典上,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強國戰略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綱領之一。
“自立自強”四字道出了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也點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短板,“不自立”即對外依賴高,常說的就是卡脖子;“不自強”即整體技術不夠強,研發投入不足,我國信息業在GDP中的佔比僅有3.7%,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
事實上,從2018年的“貿易摩擦”,到2020年以來的“芯片荒”,無不危及我們的產業鏈安全,成爲了我國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科技強國迫在眉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不斷加速,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18年總書記就親自提出設立科創板,目的就是爲了給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類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撐,從提出到正式開板僅7個月,創下最快開板紀錄,可見有多急迫。
另外,還在創業板首先試點註冊制,加快了企業獲得融資的速度,爲高新科創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此時,科創板和創業板的高准入門檻讓投資者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跟上國家科技戰略發展的腳步。
雙劍合璧,共振爆發
“雙創”50指數同時囊括了創業板和科創板的頭部公司,是我國首個橫跨兩大市場、聚焦“硬核”科技的指數,它的設立就是爲了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我們甚至可以說“雙創”50指數反映的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因爲“雙創”50指數並不是簡單地按照市值大小排名挑選出50只成分股,而是把養豬的、賣油的等等無關個股剔除掉,只專注於“硬核科技”。
具體來看,前十大重倉股包括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愛爾眼科、智飛生物、億緯鋰能、卓勝微、陽光電源、匯川技術、泰格醫藥以及金山辦公,它們都是創業板或科創板的明星企業,同時也引領着中國科技高速發展。
以寧德時代爲例,創立10年,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電池,淨利潤從0做到了55億,市值更是從600億上漲到超過1萬億,這恐怕就是科技的力量。
另外,根據WIND的數據顯示,“雙創”50指數自2019年12月31日成立至今已經實現翻倍(截至2021年6月25日,“雙創”50指數漲幅115.89%)。
同時,通過統計各指數在2019年12月31日-2021年6月25日的數據可以發現,雙劍合璧的“雙創”50指數遠遠好於其他指數,比創業板指和科創50的單獨表現都好,體現了1+1>2的特點,這正是“雙創”50指數的魅力所在。
數據來源: wind,統計區間2020-01-03至2021-06-25
昨日(7月8日)收盤,雙創50指數成份股繼續大漲,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卓勝微、陽光電源、匯川技術、
當然,我們都知道好東西從來都不便宜。根據中證指數官網數據顯示,昨日雙創50指數的市盈率達到88,對應雙創50指數成份股2020年淨利潤增速中位數50%有部分溢價。
但是我們要看到雙創50聚焦的核心賽道包括光伏、新能源車、芯片、創新藥等,在碳中和以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無論是成長性還是確定性都非常強,而且隨着業績增長將快速消化估值。
那麼市場上是否有一款產品適合我們投資“雙創”50指數,讓我們也能跟上國家戰略最前沿的“硬核”科技發展,分享高科技企業成長紅利呢?答案是肯定的。
資深團隊,省心省力
天弘基金作爲全市場首批場外“雙創”50指數基金的發行方之一,在指數投資領域佈局已久,指數基金產品規模超過485億元,經驗非常豐富。
正在熱售的天弘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基金跟蹤的便是“雙創”50指數。同時,天弘基金派出楊超、林心龍擔任基金經理。
楊超是天弘指數投資團隊的超能指數隊長,有11年證券從業經驗以及6年指數增強&量化基金管理經驗,投資年均回報率達到14.84%。他背後還有指數與數量投資部18名投研人員支撐,平均從業年限有7.2年。
與科創板股票、創業板股票以及場內基金等不同,天弘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基金沒有高投資門檻,無需開通證券賬戶,更無需實時盯盤,投資非常便利,適合以下四類投資者:
①希望投資國家科技發展,但是沒有深入研究的投資者,可通過指數基金一鍵打包行業龍頭;
②想參與高成長投資,但是沒有達到科創板和創業板投資門檻的投資者;
③堅信指數投資勝過自己擇股,希望省心省力的投資者;
④希望通過指數投資來最大化分散資金,分散非系統性風險的投資者。
意向投資者可通過支付寶搜“雙創”進行投資,同時天天基金網、同花順、天弘基金APP、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各大銀行,以及各大券商APP等銷售機構均可購買天弘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基金,真正一鍵打包中國“硬核”科技企業。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指數基金存在跟蹤誤差。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