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般妙器竹製成

走進位於上海普陀區莫干山路的上海藝行公益促進中心,只見一個個製作精良的竹製藝術品錯落展陳着,不時有三三兩兩的遊客前來體驗竹編技藝。“這些作品大部分是我的學員做的,放在這裡售賣。”非遺傳承人、上海藝行公益促進中心創辦人程麗告訴記者。

據瞭解,竹編工藝品分爲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當時,全國能掌握竹絲編織技藝的僅十幾人,手巧、悟性高的程麗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程麗的家鄉四川盛產竹子,竹編技藝流傳數千年。“睡覺用的涼蓆、捕魚用的魚簍、做飯用的籠屜、晾曬穀物用的簸箕、趕集採買用的挎籃……竹編的身影無處不在。”對程麗來說,竹編是她打小就會的一門手藝。“大家編扇子、編筲箕、編簸箕,然後拿到集鎮上去賣,幾分錢、一毛錢、兩毛錢。”程麗說。

1996年程麗從四川來到上海,發現上海雖然是現代都市,卻有着悠久的竹編歷史。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程麗開始試着編織些小產品放酒店寄賣,沒想到反響不錯。後來,程麗成立了自己的竹編工作室。在創作時,她努力挖掘竹本身的材質美感,將原本着重於生活實用器具編織的小手藝,慢慢轉變爲帶有更高藝術附加值的藝術品。

“竹子品種不同,其立體感、柔韌度也不同,在選材時各有講究。比如,慈竹柔韌性比較好,楠竹適合做竹刻……”程麗介紹,研究材質特性與編織技藝同樣重要。

程麗告訴記者,她主要致力於竹絲畫的創作和竹絲扣瓷技藝的傳承。平面竹絲畫是所有竹編作品中工藝最複雜的,竹絲處理好後再採用挑、破、壓、拼等多種編織手法,經過長時間的精工細作才能完成。竹絲扣瓷又名瓷胎竹編,以花瓶、茶具等瓷器爲內胎,將竹絲編織於胎上,依胎造型,接頭藏而不露,編出的作品具有獨特的美感。

程麗認爲,生活可以知足常樂,創作作品一定要精益求精。“竹絲扣瓷的工藝要點,簡單說來就是緊貼胎、密藏頭、經線勻、緯線平。竹絲要隨着瓷器的線條緊緊貼住;一根竹絲大概80釐米長,一件作品幾十根竹絲,但肉眼看不到接頭;南北向的走線要均勻、東西向的走線要水平。說起來可能挺簡單,但要練出手感,需要經年累月下功夫。”程麗說。

程麗身上蘊藏着竹子的優秀品質,清雅、寧靜,以及堅韌、努力、奮發向上。

精進手藝是永無止境的,程麗也在不斷摸索新的可能,將傳統竹編跟現代生活相結合。她還在傳承竹編技藝基礎上,先後到多地美術院校學習,多次赴全國各地參加展銷會,瞭解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進行差異化和定製化生產。在她看來,傳統工藝需要融入現代創新理念。

“傳統的東西固然好,但一定要找到傳統與市場的結合點,才能讓竹編手藝有生命力併發揚光大。”程麗說。

程麗還和各級殘聯合作,免費教授殘障人士竹編手藝,並將他們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工作室售賣。

“我自己是靠手藝吃飯的,教殘障人士學點手藝是有意義的事情。竹編在家就能做,非常適合他們學習。”截至今年,程麗已經累計培訓殘障人士超過300人。不少人通過學會竹編技藝而有了不錯的經濟收入。去年,學員徐翠豔還和國際服裝品牌合作竹編時裝,帶着非遺技藝走進了巴黎時裝週。

“技能幫扶,助人成長。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能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我想,這纔是非遺生生不息的魅力。”程麗說。 (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