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古稀

恰同學古稀

文 | 陳茂生

TONIGHT

夜讀

“莫嘆佳期晚,佳期自古稀。”在唯美的李商隱筆下“七十”成了“佳期”。如此,恰同學古稀,也臨佳期。

我們這一批人有點特別,“同學+鄰居”是最主流的交互模式。男孩子從小一起赤屁股、打彈子,女孩子自幼扎堆辦家家、跳皮筋;不僅小學一個班而且“成建制”升到中學,於是年少輕狂的那點“隱私”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糗事罷了。所謂:誰不知道誰呀?也因爲知根知底,有幾個家長曾有心促成幾對婚姻,最終卻都沒牽過手。大家以“勞碌”爲命,辛苦一生難有大作爲。論文功,沒有專家教授;論武略,沒有老闆董事長;最多是個班組長、部門經理之類;不少提早退休了,還巴巴結結到小店鋪打個工,賺點辛苦錢。

十多年前剛“接”上頭時激動萬分,轟轟烈烈辦了一場集體花甲壽宴,當年的班主任應邀蒞臨,發言時數度哽咽。以後有車開車,有力出力,浩浩蕩蕩到崇明尋找當年學農的生產隊,和曾借住農戶的房東。隨後就是“建羣”,每天一早一晚熱鬧非凡,因爲熟悉,問候便從父母兄弟姐妹開始,七大姑八大姨都輪一遍,聊最多的還是生活之不易,聊天中有外工、市農、農場、插隊、病退,頂替、下崗、買斷、內退、返聘……這些名詞真應編本詞典,不怕過段時間會搞不清爽,也便於知曉、解析那段時光。當然也有還在保險公司兼職的怯生生說一句“有興趣嗎?這個產品收益率蠻高的”,羣裡頓時無語。

如今,即便已是“下半場”還是要聊。不過都已成家中老大、兒孫繞膝了,話風就有所不同。因爲衆人皆自詡“跌停板”最大希望就是兒女的價值持續飄紅,至少預期“看漲”,所以但凡有丁點能擺上檯面的就毫不謙虛,覺得比當年升職加薪更有臉面。最直接的就是得瑟兒女收入,剛聽得月薪幾萬的,就有年薪幾十萬的應聲而起,卻沒聽到有百萬的,據說即便有也不吭聲了。工資終是衡量價值的主要量化指標,雖然有點俗,只要合理合法。當然也是說者有勁,聽者有趣,一聽而已,無非就是人老珠黃的老頭老太跟着沾了一點亮罷了。

也有黑馬“亮劍”的。某同學女兒四十不婚,體型還較豐碩,以至於往日聊到下一代,這老兄立刻“調頻道”。哪知那位寶貝千金決然練路跑,不僅提升顏值、“馬甲線”分明,而且還到大洋彼岸跑了全程“洛馬”與“舊馬”,老頭子喉嚨馬上“乓乓響”唯恐人不知,不知“阿拉女兒結棍、有苗頭嘛”,一個菜鳥小白拿到國外著名馬拉松賽資格,與金髮碧眼職業跑手並肩跑全程,的確很是厲害,儘管沒得金牌,誰敢說“這個不算啥”,要麼也跑四十多公里來試試?

當然也有不少在“上半場”沒遇到的新問題:丁克、二寶、不婚、離婚乃至再婚,老屋徵收費分配等等。以前還當作“家醜”有所忌憚,如今既是“佳期”就無所顧忌直接開講。外表塗脂抹粉、穿金戴銀的“古稀”們其實很傳統,對那些新事物看不慣、放不下、想不落,還“朝斯夕斯,念茲在茲”,甚至有點“講不得”的焦慮,更有點“不敢講”的鬱悶,只能對着老同學“竹筒倒豆子”圖個口快。

以往一條弄堂的,如今已星散在城市的東南西北甚至大洋彼岸,好在現代科技昌明,微信羣裡的“下半場”依然美妙:早上問好、中午吃飽、晚上炫耀;兒子敬孝、女兒“棉襖”,長嘆短噓,熄燈睡覺。唯有恰同學古稀,揮斥方遒一如當年。

投稿可發至zfk@yptimes.cn

作者:陳茂生

編輯:顧金華

誦讀:常書悅(復旦大學)

音頻剪輯:寧楊(復旦大學)

視覺/封面:邱麗娜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