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築全球生態健康防線 實現綠色發展共贏局面

□本報記者 吳玉璽

全球疾病防禦倡議(GDSI)是爲應對全球健康與生態危機而誕生的一種生態健康策略,結合了生態修復和公共衛生的多學科合作。多年來,全球疾病防禦倡議團隊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生態修復和疾病防控的先行實踐,足跡遍及黑龍江省、青海省以及非洲東部地區,通過與當地政府合作,促進了區域生態健康與經濟的雙贏。

全球疾病防禦倡議提出的背景是什麼?其核心涉及哪些方面?將如何促進構建全球健康防線?我們邀請到GDSI的發起人——野生動物生物安全管控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曉龍,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長於曉東,青海省海西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倪關英,牡丹江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令軍,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智庫首席專家李愛琴以及埃塞俄比亞野生動物局研發部首席執行官法克德·瑞葛莎·周卡,共同深入探討這一倡議如何在全球層面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一個更加健康與可持續的未來。

倡議背景與地方實踐:全球視野中的地方合作

記者:全球疾病防禦倡議由哪些機構發起?提出的背景是什麼?在最近一年裡在黑龍江省如何落地?

王曉龍:全球疾病防禦倡議的提出源於全球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新興傳染病的蔓延。隨着全球化加速,疾病的跨境傳播和生態系統的退化,尤其是在邊境地區,給公共衛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疾病防控方法和非防控目標導向的生態修復措施,無法及時且全方位地應對這些綜合性問題。

全球疾病防禦倡議由野生動物生物安全管控國家創新聯盟、中國全健康研究網絡、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智庫和埃塞俄比亞野生動物保護局共同發起,以前述機構專家庫結合非洲青年科學院以及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其他國際機構的多學科專家構成智庫,致力於推動生態修復與疾病防控的深度融合。

全球疾病防禦倡議提出了將生態修復、公共衛生風險防控與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新思路,通過跨學科合作、技術創新和地方政府的緊密合作,推動全球生態與健康目標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黑龍江省作爲邊境省份和候鳥遷徙重要通道,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與牡丹江市林業和草原局和撫遠市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合作,不僅提升了當地生態保護和疫情防控能力,還樹立了GDSI框架下地方合作的成功典範。

記者: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如何通過跨境合作和信息平臺來解決跨境傳染病的輸入問題?

於曉東:傳統的疾病監測方式無法有效應對從鄰國輸入的疫情威脅。依託GDSI的技術優勢,我們引入了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大數據預警平臺,建立了實時的跨境信息交換機制。通過這個平臺,我們能夠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共享數據,及時發現和應對潛在的疫情風險。這不僅加強了區域內的疫情防控,也爲未來的跨境防控合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與GDSI的合作,推動三江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公共衛生防控方面的示範作用。

跨學科創新引領全球生態健康解決方案

記者:全球疾病防禦倡議的成功離不開跨學科的合作,尤其是保護醫學、保護生物學和保護經濟學的結合,那麼這3個學科如何在GDSI框架下實現有效的協同合作?

王曉龍:GDSI的核心創新之一就是跨學科的協作,它將保護醫學、保護生物學和保護經濟學相結合,爲全球健康和生態保護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就保護醫學而言,GDSI通過促進傳統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如疫苗接種和疾病監測等,協調推進區域水平防控能力建設,減緩疾病在人與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在埃塞俄比亞,在當地社區的支持下,我們通過對家犬的免疫接種減少了埃塞俄比亞狼犬瘟熱的發生,還準備把我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技術推廣到非洲。

保護生物學方面,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爲疾病防控提供了天然屏障和足夠的抵抗韌性。巴西亞馬遜溼地恢復的成功案例,不僅增強了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生物棲息地的質量,也降低了黃熱病和寨卡病毒等疾病的傳播風險,都可以爲我們所借鑑。

保護經濟學雖然提出了很多年,但與公共衛生安全、獸醫公共衛生及生態安全的跨學科交叉還不多見。這一領域的創新在於讓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不同類型企業等各方利益共有人緊密協作,在區域水平上針對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共同命題,大家分別找到各自的生態位置,一起打造新的防控生態、防控模式,爲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並推動區域經濟的綠色轉型。在青藏高原,我們通過保險公司的引入和生態畜牧業的結合,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增長,還爲生態修復提供了資金保障。

這三個學科共同構成了GDSI的理論基礎,這三個學科原有的和通過學科交叉創新產生的新技術還具備很強的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特點,爲全球公共健康和生態保護提供了多維度的支持。

記者:我們知道,全球疾病防禦倡議在青海有很好的實踐,是如何破解防控工作中因經費不足帶來的各種問題呢?

倪關英:草地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牧民增收,離不開高效、科學的動物疫病防控。目前做好天然草原放牧牲畜的疫病防控,面臨着防疫人員少、地域大,與野生動物接觸頻繁交叉傳播風險不斷增加,如海西州,村級防疫員人均防控區域 超20萬畝草原,無法做到高效、精準,而且人力物力投入大,免疫防控效果不理想。我們與GDSI的合作,引入農業保險公司,科研院所與海西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先行先試,開展涵蓋常規疫病監測和當地特殊病原監測,並針對常規免疫不能涵蓋的病種,由合作的科研院所研發針對性疫苗進行防控,作爲全省動物免疫的補充,最後由農業保險公司根據免疫效果和按降低保險賠付金額的20%比例支付研發費用。通過這種合作,最終達到海西州動物疫病發病率大幅下降,牲畜死亡率顯著降低,牧民減少財產損失,而保險公司減少了賠付資金,形成了良性循環,推動了地方畜牧業高質量發展。GDSI的防控經濟模式,不僅改善了我們的生態環境,也爲地方經濟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地方經濟雙贏

記者:全球疾病防禦倡議的“防控經濟”模式如何爲地方經濟創造可持續增長點?

王曉龍:“防控經濟”模式通過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既解決了公共衛生問題,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黑龍江省的成功經驗充分體現了這一模式的有效性,比如我們在牡丹江市和撫遠市等地的實踐。

記者:牡丹江市林業和草原局如何看待GDSI帶來的合作與變化?

王令軍:林業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戰場。近年來,牡丹江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強調在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上,要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野生動物疾病防控工作中,市林草局制定實施了多項措施,多部門聯合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綜合執法已成爲常態。此外各保護區還積極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通過落實每天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加強野外巡護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等,有效阻斷了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傳播途徑。

牡丹江市林區面積大、野生動物種羣數量大、養殖場較多,這都增加了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尤其在保護區周圍的居民點,這給我們的疾病防控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通過與GDSI的合作,我們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保護區內外動物疾病溢入溢出的監測上,如在牡丹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通過大數據模型首先識別出保護區內外重要動物疫病的自然疫源地,利用空間技術和分子病原學、生物信息學技術等判定內外的疫病交流情況,明確風險防範目標,找準疫病內外交流的客觀成因。下一步我們將在生態脆弱,易於和已經形成風險擴散通道的區域,通過科學評估,實施基於疫病防控目標的生態修復和阻斷工程。這將不僅提升我們的生態保護能力,也將爲地方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同時,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和綠色農業,爲當地創造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防控經濟”模式爲牡丹江市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了雙重保障。

共建全球健康防線

記者:GDSI作爲全球性倡議,如何在推動地方健康與生態的同時,形成全球範圍的協作與聯動,共同應對生態和健康挑戰?

王曉龍:在全球化背景下,疾病傳播和生態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跨境合作尤爲關鍵。通過跨境信息平臺和數據共享,以及創新防控模式的相互借鑑,GDSI推動了各國在疾病監測和防控方面的協作,確保了全球健康與生態安全。

在黑龍江省,我們與俄羅斯等鄰國合作,通過聯合監測和防控,確保了跨境疫情的及時響應。在非洲,我們通過與多個國家的合作,加強了生態修復和公共衛生的協同工作,開展了跨國疫情的傳播風險評估。這種跨境合作不僅提升了地方的公共衛生能力,也推動了區域經濟和生態的共同發展。

記者:爲了更好地理解GDSI的全球實踐,我們請埃塞俄比亞野生動物保護局副局長周卡博士分享他在埃塞俄比亞實施GDSI的挑戰與成果,特別是在資金和技術上的突破。

法克德:在埃塞俄比亞,資金短缺和技術供給不足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GDSI通過寬廣的視野和“一帶一路”理念,通過整合埃塞俄比亞的自然資源、中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資源爲我們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幫助我們提升了疫病防控和生態修復的能力,如在野生動物疾病診斷方面,GDSI爲我們提供了免費診斷試劑盒和遠程使用培訓。通過與GDSI的合作,我們不僅獲得了技術,還引入了投資,推動了社區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通過這一模式,地方社區不僅改善了生活質量,還促進了綠色產業的繁榮。我們期待以中-埃塞野生動物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爲依託將這種合作模式推廣到更多地區,爲全球健康與生態保護作出貢獻。

GDSI未來展望

記者:GDSI的全球目標非常宏大,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協作,擴大“防控經濟”模式的影響力?

王曉龍:未來,GDSI將繼續擴大全球合作,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持續關注跨境疾病防控、生態修復和經濟發展。我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推動生態與健康的同步提升。

此外,“防控經濟”模式將進一步獲得推廣,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全球疾病防控和生態修復的效率,確保全球範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作爲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智庫主任兼首席專家,李教授您如何看待GDSI倡議對黑龍江省綠色轉型和生態保護的推動作用?

李愛琴:我們深知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對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GDSI的“防控經濟”模式與黑龍江省的綠色轉型目標高度契合,不僅爲地方提供了創新的戰略思路,更推動了生態修復、環境保護與疾病防控之間的協同效應。尤其是在綠色產業和生態旅遊方面,GDSI爲地方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推動了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省在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區域協同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上,正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與生態修復及健康防控的結合。通過與GDSI的深入合作,我們能夠進一步提升地區的生態健康水平,推動地方綠色產業的轉型升級。

我們相信,未來隨着GDSI倡議的不斷深化,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推動,黑龍江省在綠色發展方面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爲全球生態與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