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機車跑全島 留下土地的聲音

李百文要帶視障者聆聽這塊土地的聲音。(杜宜諳攝)

曾在電臺當成音師的李百文發揮專才,2010年10月起騎着機車環島收音,花2年時間獨自完成多人工作量的錄音作業,發掘大家從未留意過的「臺灣好聲音」,期間經歷艱辛和病痛之苦,而今這些承載土地原味的聲音出版《土地的聲音:聽見臺灣最美好的人.事.物》一書和CD,達成「想帶視障者去環島」的心願。

「每個城市都有它專屬的聲音」,李百文風塵僕僕踏上聲音採集之路,行經泰安、梨山、埔里、二崙、美濃、那瑪夏甚至澎湖,收錄在地聲音,最後將這些聲音素材搭配口白和文字,串成像故事般地述說當地的有趣見聞,部分口白還以閩南語傳達,「我打算把自己當成一隻忠心的導盲犬,帶不方便出門的視障者聆聽這塊土地的聲音。」

李百文1975年出生臺中,個性喜好冒險,到臺北因工作過度罹患飛蚊症,視力嚴重受影響,無法操作電腦,連書本都無法閱讀,原本計劃存錢去西班牙讀書的夢想也一夕化爲烏有。這段低谷沒有擊倒她,她再到電臺當成音師,學會收音錄音混音等技術,但成天窩在小錄音室裡「和自己想像的創作狀態不同,決定出走,去做可以幫助別人的事情。」

「聲音文化應被重視,我們常記錄影像,但聲音比較少,很可惜」,李百文騎着摩托車,載着沉重的行囊、錄音器材和帳棚到外地收音,她曾錄下紅色鐵牛車聲音、列車掌剪票、豆花叫賣、迎神鑼鼓聲甚至蛤蜊吐水聲等既日常又細微的聲音,組成11段趣味的在地音譜,這些聲音作品曾入圍廣播金鐘獎,帶給李百文極大的鼓舞。

礙於預算有限,收音過程像苦行僧,李百文曾在四周稻田的野臺上、頂着寒風颼颼搭棚夜宿,因視力影響騎摩托車變得很慢,但也因爲慢而心靜「纔會聽到當地的聲音,把視覺丟開後感受力會更強。」

《土地的聲音》是第一階段的作品集,李百文接下來要從事聲音保存計劃,把臺中老家整修成聲音文創空間,希望今年下半年能開設錄音技術課程,相關訊息可見「時報文化大衆新潮線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