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記錄7種熊鷹鳴叫 登上國際期刊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蒐集7種熊鷹鳴叫,成功登上國際期刊。(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林和生屏東傳真)
長期研究猛禽的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耗時超過10年時間,深入原始林相,收集錄制珍稀猛禽熊鷹叫聲,完成《聽,熊鷹在說話。熊鷹鳴叫行爲研究》文章,成功刊登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oin期刊,可望爲熊鷹揭開神秘面紗。
屏科大博士研究員黃永坤坦言,這是非常基礎研究,一般人總認爲,相較畫眉、綠繡眼等小型鳥類能唱出繁複悅耳歌曲,而多數日行性猛禽不善鳴叫,因此牠們的聲音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且過去臺灣研究對於習性隱匿且相對沉默的熊鷹更少着墨。
由於熊鷹成鳥蹤跡多出現在中央山脈的原始林相中,且鳥巢幾乎都在人類難以觸及的山林,因此研究從2005年開始,累積蒐集超過10餘年,通常都要步行至7、8小時的深山林內,也曾遇過必須動手修復道路,1天后才能繼續前行,過程相當艱辛。
此次研究共收錄7種臺灣熊鷹鳴叫類型,呈現各自聲紋與量化數據,並且嘗試從鳴叫時的背景去探討可能功能;例如幼鳥乞食時,常會發出短頻且急促叫聲,伴隨雙翅張開、身體前傾趴伏行爲,另飛行時清嘯而過,可能是成鳥宣示領域行爲。
同時也收錄到成鳥與幼鳥間來回簡短鳴叫,像是對話般一來一往,至於熊鷹處於激動狀態時,會發出短暫急促聲音,幾種鳴叫類型及頻度,在不同時間下有不同模式。
黃永坤說,熊鷹是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全臺數量目前衆說紛紜,約在400只到1400只,從估值差距顯見對於族羣仍難以掌握;此次研究雖對有些鳴叫還無法瞭解所表達的意義,但相信後進研究者對於物種瞭解絕對有所助益,可望一步步揭開牠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