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出圈” 近六成受訪青年認爲近幾年年代劇精品多
從《山海情》《人世間》《繁花》,再到近期熱播的《小巷人家》,近幾年國產年代劇的熱度持續走高,頻頻“出圈”,成爲年度“爆款”。本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7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7.4%的受訪青年認爲近幾年國產年代劇精品多。
現居北京的95後楊玉珊感覺近幾年的年代劇題材更多樣,精品也越來越多了。比如講述寧夏西海固人民易地搬遷、脫貧致富的《山海情》,展現女企業家在商海打拼的《風吹半夏》等,通過對普通人的故事的講述,展現個人成長與時代變遷,吸引了不少人觀看。
“相較於架空歷史的玄幻劇、仙俠劇,我更喜歡接地氣、有真實時代背景的年代劇。”安徽的95後陳雪最近在追《小巷人家》,這部圍繞20世紀70年代末兩個家庭展開的故事,讓陳雪覺得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但劇中描繪的生活場景、營造的人情氛圍,依然能讓人沉浸其中,與人物同悲同喜,產生共鳴。
“很多年代劇都是羣像劇,劇情雖然圍繞主角展開,但不僅僅講述主角的故事,即使是配角也有自己的人物弧光,角色之間的衝突也顯得更加真實。”陳雪認爲,一部年代劇想要打動觀衆,講述的故事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是年代劇的基礎。
什麼是一部優秀年代劇不可缺少的?調查顯示,52.0%的受訪青年認爲是尊重歷史年代,不瞎編亂造。還有49.3%的受訪青年認爲是主題鮮明,不迴避問題,48.3%的受訪青年覺得要接地氣,“三觀”正。
蘇州的90後劉奇對《小巷人家》中閆妮飾演的黃玲印象深刻。“剛出場時,導演通過她給婆婆過生日這一場戲,讓觀衆立馬看到了黃玲這個角色的人物特點及在大家庭中的地位:隱忍、愛孩子,但總是被忽略。導演沒有迴避女性在那個年代的困境,也沒有刻意放大女性的苦難,而是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細節讓問題展現在觀衆面前,引起大家共鳴,這也爲後來黃玲爲孩子而爆發提供了情感支撐,把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形象刻畫得深入人心,立體生動。”
受訪青年認爲優秀年代劇應具備的要素還有:場景還原度高,讓觀衆有代入感(47.6%);劇情引人入勝,能引發觀衆共情(47.0%);演員貼合角色,演技好(42.8%);劇本紮實,敘事清晰流暢(40.3%);拍攝剪輯技術好,製作精良(20.4%);不過度使用濾鏡磨皮,真實自然(18.8%)。
年代劇出現什麼情況,會引起大家反感?調查顯示,過多“狗血”感情戲(50.7%),節奏拖沓、注水嚴重(50.4%)最令受訪青年反感。其他還有:演員演技差(46.8%),價值導向不正(45.4%),出現不符合那個年代的元素(40.4%),劇情懸浮(35.7%),磨皮美化過多,失真嚴重(26.9%)。
劉奇很反感一些年代劇中過度放大個人的家庭矛盾,爲了“衝突”而產生“衝突”,顯得很不真實。比如在一個家庭中集中展現親子矛盾、婆媳矛盾、兄弟姐妹矛盾、夫妻矛盾等,讓人產生“真會有這麼奇葩的家庭”的疑問,從而失去看劇的興趣。“有的年代劇沒有太多衝突,比如《父母愛情》,許多情節都是家長裡短的小事,但依然能感染人。”
“年代感的真實營造、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是一部優秀年代劇不可缺少的要素。”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鄭煥釗認爲,年代劇是講述特定年代題材的電視劇,對年代感的真實敘述和精良呈現是該類型電視劇創作的基礎,這既包括場景、道具等細節的真實,還包括時代氛圍、人際關係和人物行爲方式等典型環境的塑造。比如劇集《繁花》,就以光影斑斕的霓虹燈塑造了夜間絢爛的黃河路,以金黃色爲主色調對人物和器物進行古典式布光。人物爲“爭一口氣”的奮進與個人情感的落寞相互交織,形成了充滿情緒張力的懷舊復古風格,滿足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感懷。“人物是故事的根。年代劇中的人物,既符合特定年代的性格特徵,又是具有複雜人性的立體角色,是其能夠立得住的關鍵。”
“個體與時代的共振同樣是優秀年代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鄭煥釗認爲,與一般的歷史劇或者時尚劇不同,年代劇重點講述個體與時代之間複雜的命運關係,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個體與時代之間是否能夠形成共振,是衡量年代劇成功與否的關鍵。“比如劇集《人世間》,就在‘家’的倫理、‘年’的流變與‘情’的細膩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抒情式的敘事結構,書寫了變革時代個體、家庭、企業與社會的整體變遷,既從整體上塑造了老工業區棚戶區底層工人羣體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歷史命運和精神世界,又能夠具體而微地表現每個個體在時代洪流之下的命運與情感,讓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產生共振,更能震撼人心。”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佔44.6%,女性佔55.4%。00後佔15.0%,95後佔21.6%,90後佔39.0%,85後佔14.4%,80後佔10.0%。
(應受訪者要求,楊玉珊爲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