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汰換環保商品 恐造成環境危機

近年吹起環保熱潮,政府鼓勵民衆自帶環保杯,並推出循環杯政策,期望降低使用一次性塑膠杯的次數。圖爲iCup臺中城市循環杯。(臺中市政府環保局提供/張亦惠臺中傳真)

近年吹起環保熱潮,政府鼓勵民衆自帶環保杯,並推出循環杯政策,期望降低使用一次性塑膠杯的次數。但循環杯因衛生問題易使民衆卻步,而常見民衆環保杯愈買愈多,政府、民間業者各吹各的調,難免讓人質疑環保杯與循環杯真環保嗎?是否又會帶來另一種環境污染?

回顧第一個塑膠袋發明歷史,歐美民衆購物喜用紙袋裝東西,但紙袋易毀不耐用,變成一次性購物袋,大量使用下造成原料樹木被大量砍伐。1965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爲讓民衆養成「重複使用」的習慣,發明第一個塑膠袋,盼能透過輕盈、防水、可重複使用的塑膠袋取代紙袋。

但令斯坦‧圖林意想不到的是,塑膠袋靠着便利性、價格低廉取代紙袋,卻也造成民衆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習慣,反成爲另一場全球環保危機;這也與2018年政府開始執行「禁塑令」,環保袋商機掀起熱潮,但生產環保袋反而更浪費資源,而民衆使用環保袋的汰換率又高,有着異曲同工的現象。

此外,循環杯與環保杯雖有「重複使用」的優點,但卻也多了一項難以解決的清潔衛生問題,加上疫情後,民衆更加註重個人衛生,若爲了推動環保政策,製造大量循環杯卻乏人問津,或爲環保選擇使用環保杯,卻頻繁汰換環保杯,都是本末倒置。

探究「環保」的根本精神,不應是着重使用什麼工具,而是該工具是否便利重複使用。從循環杯借用成效來看,如何在環境保護、衛生問題、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點,纔是推動環保節能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