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流湯發臭讓患者好自卑 醫師破除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彙整「國人常見五大異膚迷思」,呼籲大衆正確認識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過敏,而是免疫反應失調的慢性疾病,依輕中重度可分爲三階段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42歲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黃先生長期受皮膚病竈困擾,如長期泡水般泛紅、充滿皺褶,部分傷口持續流血、滲出組織液,除了難以言喻的燒灼痛,更有如上萬只螞蟻在身上攢動的嚴重搔癢,還會散發組織液的腥臭味。種種皮膚症狀不僅讓黃先生變得自卑,與人保持距離,他還曾遇到孩童對着他大聲說道:「媽媽!這個人好臭!」陌生人不經意的言語,有如利刃狠刺他心中。
異位性皮膚炎被認爲是全世界最癢的疾病之一,但不少人認爲只是「單純皮膚過敏」,因而採取錯誤的處理或治療方式。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而觸發的免疫反應失調疾病,病人容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雖然好發於兒童,但部分成人也無法倖免。
全臺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朱家瑜指出,許多民衆對於這個疾病不瞭解,誤以爲只會發生在兒童時期,事實上有部分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和成人,10歲以上有高達37%屬於中度與重度患者,一年會面臨3、4次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因爲無法治癒,須終生用藥控制。
國外研究發現,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一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孩童成長爲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爲的風險增加,除長期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
爲呼籲大衆正確認識這個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彙整「國人常見五大異膚迷思」。許多民衆因見到患者脫屑、搔癢,誤以爲是「傳染性疾病」,無形中表現出排斥言行;有些家屬存有「孩童專屬」、「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爲異膚是免疫力低下導致,需多加進補免疫系統,如同提油救火,只會越補越糟,更忽視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賴柏如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分爲三階段治療,第一階段是基礎保養,以保溼劑爲主,維持皮膚保水度,輕度病患若有局部病竈可採用類固醇藥膏,同時也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舒緩癢感;第二階段可加上局部免疫調節藥膏、照光治療、短期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
第三階段則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但可能造成肝、腎等較大負擔,需定期抽血追蹤肝腎功能和血球數量;另有已上市數年的注射型生物製劑,每兩週打一次,而政府今年也覈准2款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每日一次,爲中重度異膚炎病患帶更專注、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