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髮現這種“疙瘩”不要大意!

長沙晚報2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寧瑜 王希)近日,家住開福區撈刀河的劉女士來長沙市第一醫院複查甲狀腺結節,醫生髮現她頸部表皮處另有一個“疙瘩”,察覺問題可能比甲狀腺結節更大。於是,建議她做個皮膚超聲檢查。經檢查,最終被診斷爲惡性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後經住院手術治療,劉女士的病理結果顯示是惡性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但深層無浸潤,意味着預後會良好。

劉女士對醫生說:“我一直以爲就是個常見的‘疤’,以前看過都說沒事,不痛又不癢的,對日常生活又沒什麼影響,沒想到還真出問題了,謝謝醫生的及時提醒。”

什麼是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長沙市第一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楊見青表示,這個病容易被誤診爲“瘢痕疙瘩”。她解釋,體表腫塊是指源於皮膚、皮膚附件、皮下組織等淺表皮膚軟組織的腫瘤或其他病變,有良、惡性之分,良性多見,部分存在惡變風險,部分爲惡性病變。

楊見青介紹,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是一種中間型(交界性)纖維組織來源的軟組織腫瘤,起源於真皮,臨牀表現不典型,常爲無痛性,呈隆起狀、瘢痕樣突出皮膚表面的腫物,腫物會逐漸向深方浸潤生長,嚴重侵犯筋膜、肌肉、骨膜及遠處多發轉移。主要分色素型、纖維肉瘤樣型、鉅細胞纖維母細胞瘤型及黏液型。

該病發病率低,誤診率較高,複發率較高,通常表現爲皮膚下“稍隆起、紫紅色或棕色,病程長,生長慢,無疼痛”的結節,可發生在軀幹、肩部、胸部、四肢和頭頸部,需與瘢痕疙瘩、神經纖維瘤及其他肉瘤鑑別。

臨牀診斷的方法,常規B超檢查是最簡單、快速、適用、經濟的方法,超聲造影和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提供更多診斷信息。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擴大切除,輔助放療和靶向治療。

楊見青提醒,術前需要患者及臨牀醫生有較好的警覺意識,及早到正規醫院進行正規診治,以免延誤治療、導致錯誤治療和加重病情。術後,患者須謹遵醫囑定期複查,可以通過B超、CT、核磁共振MRI等檢查手段監測,明確腫瘤有無復發及治療後療效的觀察。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雖然是惡性的,但相對溫和,早發現、早手術,徹底切除後很少轉移,預後良好,不必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