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長虹實踐:“智改數轉”中建設智能製造生態
時間來到2024年,全球目光繼續眺望富有韌性的中國式發展。相比以往,焦點略有變化。此前幾年,外界更多關注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及表現,今年以來,除了依然對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保持關注,外界更加聚焦高質量發展的原因和動力。作爲已經並將繼續推動、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力量,“新質生產力”,無論在國內的發展實踐中,還是在外界的廣泛關注中,都是焦點中的焦點。
事實上,在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已經形成並持續發揮了自身價值。後續的一個關鍵議題是,將“新質生產力”凝結爲富含中國智慧的、能夠規模複用的方法論,在未來新的發展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無數的中國企業,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見證者和實踐者。特別是大型製造型企業,在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製造的價值躍遷的通道上,踐行着包括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佈局產業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在內的有效行動。長虹是其中之一。近年來,長虹通過積極推動“智改數轉”,用以“工業互聯網”等爲支持的現代化解決方案,持續推進智能製造升級。近期,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柳江提出加強數據創新應用、強化數據治理、推進數實結合、共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等建議,也是在明確長虹“智改數轉”的後續方向和重點。
(圖爲全國人大代表,長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柳江)
“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與受益者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長虹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着力進行企業的轉型升級。從事實來看,在持續實現自身突破性發展的過程中,長虹既是“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者、實踐者,也是受益者。
先看對技術的突破及應用。
長虹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全過程,持續迭代功能和服務,不斷創造新的價值空間,持續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以位於綿陽的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5G+工業互聯網”智能電視大規模定製生產線爲例,全自動智能化設備高速運轉下,18條“5G+工業互聯網”超高清電視生產線全部滿負荷生產,每條生產線同時生產6種不同產品,一天可實現1100個不同產品的生產,交付週期僅10.86天。
再看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以設備、平臺以及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5G邊緣計算等軟硬件技術爲支撐,長虹CHiM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了覆蓋前端零部件加工、整機裝配、檢測包裝、成品入庫,以及物流配送的整個生產閉環,可實現複雜產品的大規模個性定製,給出了全鏈路的生產要素解決方案。
例如,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通過對採購訂單齊套、生產準備期間物料齊套、工單上線前物料齊套進行智能分析,實現生產資料優化配置,使得長虹商用庫存週轉率提升145%,庫存成本節省近1億元。
最後看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長虹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整體就是從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深刻轉型升級的過程。2017年,長虹就啓動了基於全流程數字化貫通的、數據驅動並行決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規劃,並於2018年聯合多所知名高校和企業推進了四川省首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2023年,長虹CHiM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躋身國家級雙跨平臺。走出了一條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之路。
在長虹體系內,“新質生產力”實踐的一個鮮活例子是:長虹華意,從長虹接手前的“瀕臨破產的地方小廠”,走向了行業“全球第一”。
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華意設計了基於製造過程全流程管控的數字化工廠整體建設解決方案,車間每單生產領料時間減少至少30分鐘,無紙化程度提升80%,WMS系統操作效應效率提升60%,物料庫存準確率70%以上,實物庫存正確性100%,排產準確率提升30%,實現零件齊套率提升15%以上,降低品質風險10%以上,產品全流程追溯提升50%,數據的完整率和準確率80%,數據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近年來,“第一”的地位愈發穩固。
“智改數轉”中成就智能製造標杆
受益於對“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實踐,率先、持續、縱深推進“智改數轉”進程的長虹,成就着自身智能製造標杆的地位。
據瞭解,2月,綿陽市“智改數轉”企業家專題培訓第一期,首站就選在了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實地參觀爲“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成爲了全市35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代表的“智改數轉第一課”。這,可以說是對長虹智能製造時間成果的高度肯定。
標杆,不是評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長虹的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製造的“智改數轉”,有着能夠讓人驚歎的實績。
比如,依託5G算力底座,“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互聯互通,每秒可查詢處理數據十萬條,產品生產交付週期縮短50%以上,商業庫存週轉率提升18%,人均產出效率提升65%,單位面積產出提升20%以上,物流自動化率達95%,整機直通率持續提升5%,年產量可達600萬臺。
再看長虹CHiM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前,平臺聚焦企業商業庫存週轉優化、生產製造效率提升、供應鏈資源整合、大規模柔性生產等應用場景,貫穿研發、供應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產品延伸服務全流程重點環節。例如,在質量管理過程中,依託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平臺,打造以產品全生命週期可追溯爲目標的“雲溯”工業APP,實現質量權責追溯等服務,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
效率的提升、服務的延伸、效果的保障等等,都是“智改數轉”實踐成績的真實佐證。
標杆,是榜樣和尺度,是代表性和影響力。企業代表們在記錄“長虹實踐”的同時,也有了建設類似的智能生產線的想法。
開放生態平臺推動產業共同發展
在2024年,長虹的“智改數轉”,也有新願景。在誓師大會上,柳江就提出,“2024年,將是長虹逆勢崛起、重塑輝煌的起步之年。” 前不久,柳江提出加強數據創新應用、強化數據治理、推進數實結合、共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等建議。從這些發展定調,以及長虹的產業實踐來看,在後續的發展中,長虹的智能製造升級之路,會有四個階段性的關鍵點。
一是數字驅動,或者說數據驅動。可以看到,長虹此前在智能製造上的一點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將數據作爲了驅策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長虹工業互聯網的高效就在於,所有數據可以在研發、採購、製造、物流、交易等環節高效協同、安全交互,打通供需兩端,精準滿足個人與企業級用戶需求。
二是需求導向,或者說需求驅動。可以看到,長虹此前在智能製造上的一點重要成功表現,就在於生產規模與類型的柔性,這表現的是對大量具體的用戶需求和市場反饋的迴應,契合了用戶高品質、個性化需求的升級,會是長虹堅持的升級方向。
綜合以上兩點,從實踐層面看,長虹正結合製造領域產業經驗,創新打造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以銷定產的數字驅動產品。目前,累積投入約110億元,加快推進全球22個製造基地、65個製造工廠智能化改造升級,覆蓋電池、冰箱、空調、電視、核心部件等14個產品大類,包含生產計劃、產品設計、售後服務等上千個應用場景。
三是智能製造生態優勢的開放共享。除了自身發展的降本增效、價值躍遷外,長虹的標杆意義也在於,CHiM工業互聯網平臺可覆蓋石化化工、家電、輕工、機械、軌道交通、電子、電力、服務業等8個行業,涵蓋安全生產、節能減排、質量管控、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運營管理、倉儲物流、運維服務等9個領域,已經面向近 3000 家大、中型供應鏈企業提供智能研發、智能製造、智能交易等公共服務。這讓長虹能夠進一步將自身的智能製造能力平臺化,從而具備更好的遷移、複用能力,也爲持續創新積累實踐經驗。
四是產業鏈條跨界聯動的協同並進。長虹對外輸出能力支持,也引進外部優秀智慧。全方位加強對外合作,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產業、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深化與中物院、電子科大、中國商飛等院所、企業、高校的合作,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拓展。
基於以上兩點,長虹對於智能製造的探索,對於“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實踐,所帶來的未來影響,就都不是單點的、個體的,而是全面的、產業的,是對產業鏈的強和補,是對產業競爭力的放大和疊加,是在提升傳統產業的過程中,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和對未來產業的前瞻。
當然,這一切都以長虹一條不變的發展主線爲牽引:自主創新。
在“智改數轉”中,用全鏈路的數智化解決方案和全流程的產業運行要素,着力建設智能製造生態,是長虹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也是重塑行業輝煌的關鍵一步。像長虹這樣的中國企業們,正在攜手講出用“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故事。(丁科技網原創,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