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戶外教育師資 新北跨域研習到大甲溪看水力發電
新北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日前舉辦「跨縣市優質戶外教育路線交流增能研習」,帶領中心研發教師實地走讀大甲溪流域。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因應108課綱,教育部國教署在全臺設置15所戶外教育基地學校與26所海洋教育基地。新北市也成立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舉辦研習培育戶外教育師資,日前走讀大甲溪瞭解水力發電過程。新北教育局長張明文說,除提升教師戶外教育的教學能力外,也鼓勵教師移地學習,拓展專業知能。
國教署除在新北市貢寮國中、石門實驗中學及瑞芳高工設置戶外及海洋教育基地外,新北市從2008年起成立環境教育中心推展永續環境教育、保育與研究的中樞後,也設置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整合戶外教育與海洋資源,發展課程與教學活動,並在2020年完成新北市海洋教育市級課程18套教案。
新北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日前舉辦「跨縣市優質戶外教育路線交流增能研習」,由國教署教學諮詢輔導團隊老師許彩樑,帶領中心研發教師實地走讀大甲溪流域。新北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主任顏端佑說,此次實地瞭解大甲溪與臺灣中部的文化演變,從先民開發過程、建立臺灣發電系統網,以及經濟推動與自然保育兩個對立元素如何取得平衡,讓新北研發教師深化專業知識,轉化爲教學素材落實於校園中。
參與研習的三重高中老師張雅利說,走訪大甲溪、前往松鶴部落,看到日治時期檜木員工宿舍、火車站,瞭解大甲溪作爲水力發電,也曾因水量豐沛而藉水流之力運送八仙山林場之檜木,直至陸路開發、鐵道功臣身退。
中平國中範雅玲老師則分享,大甲溪水流高低落差是水力發電與平衡環境生態的最佳案例,發電後的用水仍可供給民生、農業及工業用水所需,是天然乾淨的再生水資源,盼將這樣的方法與理念帶回學校,融入環境及能源教育,指導學生在飲水及用電時更加珍惜。
新北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日前舉辦「跨縣市優質戶外教育路線交流增能研習」,帶領中心研發教師實地走讀大甲溪流域。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