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食安風暴:沉默的官僚與「毒雞蛋危機」
食安風暴之後,對於吃下肚的食物,你放心嗎? 圖/路透社
食安風暴之後,對於吃下肚的食物,你放心嗎?在1999年戴奧辛危機、2013年馬肉風暴之後,歐洲的食安稽查與通報機制,又再度因今年夏天「比利時毒雞蛋」危機而陷入混亂。
2017年7月20日,歐盟的食安通報系統突然發出警告,指比利時出產的雞蛋商品,檢驗出違法超標的殘留農藥「芬普尼」(Fipronil)——對蟑螂、跳蚤、蟎很有效的芬普尼,雖是常見的殺蟲劑;但卻會累積在動物體內,透過食物鏈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歐盟才嚴格禁止養殖業使用芬普尼。
但在比利時案例的10天后,荷蘭食安署也緊急通報「荷蘭的雞蛋同樣驗出芬普尼」,接着德國、瑞士、瑞典、丹麥也先後進入「毒蛋影響區」,近千萬顆污染雞蛋緊急下架、銷燬;一級災區的荷蘭與比利時更準備人道毀滅數十萬只受污染的蛋雞,併爲究責與可能的不法弊端發起刑事調查。
「毒蛋危機」的禍因,目前指向比利時畜產服務公司 Poultry-Vision,因「人爲疏忽」而將芬普尼混入防治吸血雞蟎的藥物,並透過荷蘭的合作廠商 ChickenFriends,把禁藥散播到荷比各地的下游養雞場。雖然各國政府都強調:這批雞蛋中的芬普尼殘量,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即刻傷害」。但困惑的消費者也不斷反問:爲何食物中會驗出不該出現的東西?如果雞蛋出了問題,雞肉是否也同樣遭殃?而屢遭考驗的歐洲食安,究竟又出了什麼問題?
比利時案例的10天后,荷蘭食安署也緊急通報「荷蘭的雞蛋同樣驗出芬普尼」,接着德國、瑞士、瑞典也都進入「毒蛋影響區」,近千萬顆污染雞蛋緊急下架、銷燬。 圖/歐新社
▌雞蛋裡的殺蟲劑
一下說「雞蛋被污染」,一下又說「對人體影響不大」,雞蛋裡有芬普尼,會怎樣嗎?
作爲有效的除蟲藥物,芬普尼的使用其實相當常見,像是殺蟑、一般貓狗寵物的除蚤除蝨藥、農作物防病蟲害的農藥...等,內容物都含有芬普尼。
根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的說明,芬普尼雖然能殺死「小強」,對人類卻只會造成噁心、嘔吐、腹痛、暈眩與癲癇發作。其影響屬可逆毒性(停止接觸後毒性會逐漸消失),唯有在服入高劑量的狀況下,毒素纔有機會傷害人類的肝、腎、甲狀腺與神經系統。而目前爲止,在動物實驗中,也沒有芬普尼會導致癌症或造成遺傳突變的切確證據。
在比利時的食安標準中,芬普尼雖屬「不應出現在食物」的物質,但只有在每公斤雞蛋被的芬普尼含量超過1.2毫克(mg)時,纔算危害健康——就算超標,只要成年人(65公斤)一天攝取量不超過7顆蛋、幼兒(16.5公斤)不超過1.7顆,芬普尼的毒素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儘管如此,芬普尼的出現,仍證明了歐洲的食安把關出了問題,除了生產災區即刻停產外,作爲下游消費大宗的德國、瑞典,超市業者與各級政府也都發起預防性下架。只不過這樣的作法,依舊無法化解民間的質疑與恐慌。
爲何食物中會驗出不該出現的東西?如果雞蛋出了問題,雞肉是否也同樣遭殃? 圖/路透社
▌毒蛋危機是誰的錯?
毒蛋危機是犯罪行爲!
在歐盟警報傳出的兩個星期後,忍不住怒氣的德國農業部長施密特(Christian Schmidt),終於在8月初公開放砲,質疑比利時政府拖延通報、隱瞞資訊。德國政府認爲,歐盟發佈警報後,作爲「當事國」的比利時不僅對災情數據保持沉默,還只傳來「受驗的雞蛋芬普尼值不高、吃不死人」的通知。
除此之外,比利時食安署早在5月中旬就對毒蛋風聲立案檢驗,化驗流程卻到6月纔出爐,有毒通報更是一路拖到7月中才上報歐盟,整整兩個月的知情但不作爲,也讓比利時政府遭到內外抨擊。
「荷蘭人比我們更早知情!」被逼急的比利時農業部長杜卡姆(Denis Ducarme),9日在國會如此呈報。據杜卡姆所知,荷蘭政府內部其實早在2016年年底就已經知道「芬普尼雞蛋」問題,但荷蘭食安署卻一直裝聾作啞;直到6月份,比利時發現 Poultry-Vision 出問題後,當局也在6月中向荷蘭索求下游情資,不料直到7月荷方纔有反應:
對於杜卡姆的指控,荷蘭政府也公開否認,反質疑「問題源頭明明在比利時」。至於爲何不馬上通報歐盟,荷比兩國則提出了同樣的答案:因爲相關案件已進入刑事調查,在情資不完備的狀況下,當然不能打草驚蛇、恐慌民心。
「毒蛋危機是犯罪行爲!」 圖/歐新社
▌食安危機的記憶:99年比利時的戴奧辛風暴
但在卸責之餘,毒蛋風暴的的影響範圍卻不斷擴大。除了蛋雞之外,荷蘭也對肉雞發起檢驗,而遲遲等不到荷比上游提供調查資訊的德法兩國,也自行抽查蛋糕、麪包、麪食產品...等蛋類加工食物的安全數據。甚至德國政府內部,還有官員公開指責比利時「他們到底行不行!」
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認爲,在歐洲各國的相互指責中,比利時受到的壓力尤其沉重。過去比利時曾於1999年,因油脂回收業者將受工業污染的廢脂混入飼料原料,造成下游的雞蛋、雞肉與家畜養殖業同遭污染,進而爆出嚴重的「戴奧辛危機」。
當時的比利時政府,在調查過程中不僅慢人半拍,在事發三個月後還都查不出污染來源,而爲防止污染擴散,歐盟只好強硬地對比利時農產祭出禁運,除了家禽養殖業外,畜牧、酪農與食品加工、品牌巧克力等,全遭戴奧辛波及而全歐下架,農產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戴奧辛危機的失序對策,害得比利時農產的品牌形象幾乎崩潰,當年的德阿納(Jean-Luc Dehaene)政府也因此輸掉了政權。而接替的新政府痛定思痛,這才成立專職的食安署(AFSCA),徹底查覈農產與食品製造的上下製造煉。
食安署的嚴格查覈,讓戴奧辛風波後的比利時農業順利重生,在2014年臺灣接連爆出劣質油、塑化劑風暴後,不少媒體也特別前往比利時取經,借鏡比國的食安對策。
不過歐盟的食安管制雖然嚴格,但由上至下的控管仍難免疏漏。在99年戴奧辛危機後,西歐卻仍爆出多起食安風波,以雞蛋爲例,2013年德國就曾揭穿大規模有機雞蛋的僞造認證,之後2016年的禽流感大流行,更重創了一度流行的放養雞產業。也因此,雖然「芬普林蛋」對人體的威脅不比戴奧辛,但控管的模糊與風暴的延燒,卻仍讓西歐消費者膽顫心驚。
雖然「芬普林蛋」對人體的威脅不比戴奧辛,但控管的模糊與風暴的延燒,卻仍讓西歐消費者膽顫心驚。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