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加稅“逆風”攔不住中國電動汽車出海熱潮

6月23日,上海,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右)在參觀寶馬集團中國上海研發中心時,坐在電動汽車中接受採訪。此前一天,他在上海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不是“懲罰性的”,此事“仍有迴旋餘地”。視覺中國供圖

7月4日,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宣佈自7月5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17.4%至37.6%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車徵收10%的關稅,加上此次加徵關稅,意味着部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至歐洲所要繳納的關稅將達47.6%。

“歐盟加稅措施將造成雙輸的結果。”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屬於技術創新驅動的新型生產力,具有明顯的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特徵,疊加國際化發展後必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出海追求的是與全球消費者分享中國綠色節能發展成果。歐方執意加稅無助於本土汽車工業競爭力提升,反而會影響歐洲實現碳中和目標,並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風險。

“歐中之間迄今爲止最大的貿易案件”

7月4日,歐委會發布公告稱,在啓動反補貼調查9個月後,決定自7月5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最長持續4個月。在此期間,一方面,歐盟成員國將通過投票來決定最終的反補貼措施,如獲通過,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正式徵收爲期5年的反補貼稅;另一方面,歐盟稱將繼續與中方協商,以期達成一個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解決方案。

根據公告,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3家被抽樣調查的中國車企將分別被徵收17.4%、19.9%和37.6%的臨時反補貼稅;其他配合歐盟調查的車企平均加徵稅率爲20.8%,未配合調查的車企加徵稅率爲37.6%。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將之稱爲“歐中之間迄今爲止最大的貿易案件”。

在歐盟電動汽車行業未主動申請調查,且歐盟內部意見不一的情況下,歐委會一意孤行採取徵稅措施,遭到多方強烈反對。歐洲汽車製造巨頭大衆汽車警告稱,從長遠來看,這些關稅不會增強歐洲的汽車產業,“這一決定的負面影響超過了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汽車工業的任何好處”。

“沒人能從加徵關稅中受益。歐盟加稅舉措不僅影響中國汽車企業,也打擊了在中國生產的外國汽車製造商。”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馬蒂亞斯·鮑爾分析說。匈牙利薩佐德韋格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主任基塞伊·佐爾坦也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歐盟沒有直面競爭,沒有努力提高本土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和服務,反而干擾正常的市場競爭。歐委會的做法“十分危險”,將限制自由貿易,限制科技創新合作,在全球範圍內產生負面影響。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也表示,德國汽車業倡導自由公平的貿易,包括額外關稅在內的任何保護主義措施都將限制自由貿易,並帶來貿易衝突風險,最終對所有相關方都不利。

“歐盟面對競爭力更強的中國電動汽車採取了保護主義的措施,將自己產業方面的發展滯後錯誤地歸咎於中國政府的補貼。”孫曉紅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的舉措,首先會迫使汽車終端市場售價增長,加重消費者的負擔,短期內會影響到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在歐盟的銷售,長期看將影響歐盟2035年減碳目標的實現,“歐盟此項措施將造成雙輸的結果”。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7月4日也表示,目前距終裁還有4個月窗口期。希望歐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展現誠意,抓緊推進磋商進程,基於事實和規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中國電動汽車“駛”入全球市場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出海雖遭遇不少“逆風”,卻也顯現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日益增強的國際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年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歐委會也估計,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已從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8%,並可能會在2025年達到15%。

中國電動汽車在東南亞同樣發展勢頭強勁。據《泰國商業新聞》報道,2023年,中國品牌車型已佔據泰國電動汽車新車銷量的80%,泰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其汽車年產量的30%轉化爲電動汽車。

另據巴西電動汽車協會統計,今年前4個月,巴西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品牌排名前5名中,中國品牌比亞迪、長城、奇瑞就佔據了3席。巴西全國汽車製造商協會主席馬爾西奧·萊特表示,巴西汽車行業對中國車企進入巴西市場持樂觀態度,這將讓巴西以更低成本增加新能源車輛的供應。巴西中國商貿文化發展合作協會會長馬里奧·埃斯特雷拉表示,來自中國車企的投資主要用於工廠建設、生產線現代化改造以及新技術研發等,在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吸引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前來投資,助力巴西汽車業提高競爭力,也提振了當地經濟發展。

隨着各國積極推動綠色轉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電動汽車領域的國際合作。7月2日,阿塞拜疆政府與中國新能源車企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採購160輛電動客車的線上簽約儀式。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框架,除採購160輛電動客車的訂單外,阿塞拜疆政府還將在2025年至2028年期間,每年從比亞迪公司採購200輛電動客車,並進行本地化組裝。

土耳其同樣也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中國汽車在當地市場佔比持續增加。7月5日,土耳其政府宣佈將取消6月宣佈的對來自中國的所有車輛加徵40%關稅的計劃。在土耳其投資設廠的汽車廠商將享受投資鼓勵政策。7月8日,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見證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與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部長卡奇爾簽署在土投資建廠協議。比亞迪將投資10億美元(約72.73億元人民幣)在土耳其建立一個年產能達15萬輛汽車的生產工廠及研發中心。該工廠計劃於2026年投入生產,將僱用5000名員工。土耳其雖然不是歐盟成員國,但根據1996年建立的“土歐關稅同盟”,土耳其製造的汽車享有進入歐盟的優惠待遇。

孫曉紅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的優勢是全方位的,包括外觀造型、技術性能、用戶體驗、性價比與競爭力。中國電動汽車得到包括歐美消費者在內的全球消費者的認可,這是中國各界包括車企持續奮鬥20多年的成果,是在充分競爭中拼出來的而不是靠產業補貼補出來的。

新能源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昝濤曾表示,當今各國圍繞電動汽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企海外佈局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西方國家密切關注。未來,中國汽車產業海外佈局一旦影響到西方國家利益,其產業保護政策仍會相應升級。

然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利於全球綠色產業發展,也不利於汽車產業合作,更無助於解決歐美自身面臨的問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日前指出,各國都制定了交通轉型目標,向綠色清潔的新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在新能源領域能“包打天下”,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製造、使用、服務全生態鏈都需要開放與合作,因此推動國與國之間政策、標準等方面的協同與統一十分重要。

孫曉紅也指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出海追求的是與全球消費者分享中國多年來綠色節能、高效便捷的電動汽車發展成果,通過貿易、投資、產業鏈合作,標準與法規合作等全方位的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德國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洛舍爾分析說,“歐洲汽車行業迎頭趕上纔是最好的出路,加強競爭力纔是最好的辦法,也是市場經濟的初衷”。

本報北京7月1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安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