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臺學生談兩位桂冠得主:名氣大 沒架子
陳珈惠自MIT畢業後,返臺至中研院經濟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目前在日本京都大學任教並從事研究工作。
陳珈惠表示,她深受指導教授荷姆斯壯的啓發,「老師總是告訴我,不要只着眼於大問題,任何有趣的小問題都可能有重要的貢獻」.這個觀念給她很大的啓發,驚覺原來大學者們也可以是從小問題開始着手。
兩位得獎學者的研究成果早在1980年就很有名,但學生們都說,「兩位名氣很大的教授,待人卻完全沒有架子。」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的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紀志毅表示,他在博士班時上過哈特的課,同樣在哈佛經濟系後面3屆的臺灣學生,還有目前在臺大經濟系任教的黃貞穎、政大金融系教授張興華。
紀志毅說,哈特教授上課就像一般教授,會盡力講清楚讓學生聽懂,但最令學生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哈特、荷姆斯壯和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泰勒爾(Jean Tirole),都是一起研究、發表論文的好夥伴。
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曾是哈特在羅大講座的「小書僮」。
馮勃翰回憶,羅大每年由所有博士生票選出一位經濟學者來辦大型講座,他大量接觸哈特發展出來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並在校提名哈特,後來哈特果真成爲當年講者,而他也自然成爲哈特在羅徹斯特的全程地陪與司機。
馮勃翰說,羅大講座一直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實力股」,此次哈特會得獎,他一點都不意外。
他說,當年趁着接待哈特的機會,在車上邊開車邊討論哈特的知名學說,彼此爭辯,但哈特都沒有因爲名氣大就自滿,還持續丟出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觀察,讓學生可繼續從討論中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