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那些因果
諾貝爾獎與經濟工業科技的關係,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從直覺上,諾貝爾獎應該是因。諾貝爾獎拉昇了科技實力,爲工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動力,最終促進經濟的騰飛。
但是從歷史上,卻恰恰相反。諾貝爾獎往往滯後於工業和經濟的發展。比如最早的諾獎都在歐洲,後來在美國,直到二戰後日本纔有諾獎,最近幾年中國也有了。
那麼,歷史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我們知道,諾獎在理科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的研究是非常耗時耗錢耗人力的。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沒有足夠的實驗條件,是不可能在基礎學科得到突破的。所以上個世紀華人到了美國纔有可能研究出成果,國內一則沒有那麼多錢二則也沒那個實驗條件。就連錢老搞飛彈那也是集中了全國的人力財力才獲得了突破。2000年之後,隨着經濟的騰飛,各個高校、研究機構的經費那是飛速上漲,就連許多爆發的民營企業都開始搞基礎學科的研究。一則當然是有了錢捨得投入,二則是整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自產的科研儀器,三者是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價值。不然的話,連個精密儀器都造不出來,做個哪門子的實驗?科研人員連房子都買不起,哪裡有多少人願意埋頭苦幹?搞出成果了也只能發個論文沒啥具體的商業價值,超越社會整體工業基礎,哪個企業願意投?
所以,諾獎這玩意兒,就是人、財、物這三者堆起來的,不是哪個國家想搞就搞的。其實,所有基礎學科的進步無不是用錢砸出來的,而且,必須現實中有需求,纔會有人埋頭研究。
比如牛頓的三大定理,依賴伽利略等人的天文學觀測數據。那麼歐洲人爲啥喜歡看天呢?爲了航海啊,爲了搶錢啊!
再比如瓦特爲啥改進蒸汽機呢?因爲能賺很多很多錢啊!德國的核物理爲啥那麼牛?因爲某人想征服地球啊!
所以,搞清楚了這個邏輯,我們就很容易預測未來幾十年諾貝爾獎會花落誰家了。前提是他們不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