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穩步成長卻仍臨層層關卡,破信息共享壁壘發力智慧農險
日前,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銀保信”)在網站披露文章《農險信息化建設亟待加強》,其中強調,農險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除了面臨農業保險保障不充分、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有待完善外,還需解決信息化建設不足問題。
據業內專家介紹,當下,險企正在通過科技賦能,在風控、評估,以及保險承保、理賠方面推進信息化應用,但在氣象、災害預警,和農田位置、農作物信息等方面,仍然因涉及相關資源獲取、投入成本較高等問題,開發較少,導致信息不對稱現象難有破除。而目前,全國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平臺的應用、地方政府推動下推出的農業保險綜合信息平臺,以及商業性第三方平臺的搭建,幫助險企在氣象數據、特色農作物交互數據等方面提供支撐。
國內農險業務穩健推進,科技賦能破行業桎梏
近年來,在行業增強保險保障覆蓋面,農業市場需求催發,以及保險公司加大非車險業務佈局力度等多重影響之下,農險業務實現以相對穩健的速度逐步發展。據銀保監會統計數據,2020年前8月財險公司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實現665億元,同比增長14.07%,保險金額達到30536億元。
尤其在中央財政實施農業保險補貼背景下,農險保障覆蓋面正在逐步加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中國巨大體量的農業市場,財政補貼相對有限,且在部分地方,中央和省市的財政補貼政策並未能平穩落地。關鍵之處,在於農險業務如何實現真正的可持續、長期經營。
目前,我國農險經營模式,以依賴政府部門推動,基於一家一戶進行承保、理賠爲主,造成相對高昂的成本,與由政府部門約束力有限、保險公司內控能力不足所引發的違規行爲。不少阻礙,橫亙於前。
對於目前農險保障覆蓋有限、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中國自保網執行董事曹志宏向藍鯨保險強調指出,這其實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因包括,世界範圍內,農業仍沒有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威脅巨大,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全球性氣候變暖,各類極端性氣候災害頻發,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同時,我國農業再保險承保能力有限、農戶收入偏低,支付能力有限,我國對於農業風險的研究投入少,缺乏能爲解決‘三農’實際問題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能力”。
而爲了打破桎梏,行業各方也正在努力以科技賦能,將推動“智慧農險”作爲發力目標。在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及要“推動新技術在農村金融領域的應用推廣”。
舉例來說,某險企在商業性肉鴨養殖保險中,利用區塊鏈的分佈式記賬功能和智能合約技術,對生產環節中各方記錄的數據進行梳理,通過多方數據計算、比對、驗證來獲得肉鴨養殖的每日實際死亡數量,以此數據處理結果作爲賠償依據,幫助解決肉鴨養殖業保險數據失真問題。
再舉一例,此前,某大型險企推出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將3D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和脣語識別三大高精度識別引擎融爲一體,通過採集三種不同的生物特徵,使得認證和識別過程更加精準。
無人機已在開展農險業務的險企中逐漸普及,主要應用於森林火災、暴雨澇災、果樹驗險驗標等農險實務中。通過搭載數據處理和分析平臺,無人機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在較短時間內將獲取的影像轉換爲量化的風險查驗數據,從而幫助保險公司對損失程度進行較爲精準的判斷。
農險信息化或成破局關鍵,搭建平臺“破壁”實現數據共享
科技賦能,幫助農險從產品設計、核賠理賠等多個環節實現成本優化,而更爲根本的轉變,從業內呼聲來看,在於着力發展指數保險,將以區域產量、天氣指數等數據爲核心涉及的指數保險,逐步取代傳統的物化成本保險。
據藍鯨保險瞭解,指數保險是將損害程度指數化爲特定區域農作物的平均產量或是氣象數據指標,理賠則是考量預先設定的參數是否達到觸發水平,而非實際損失。這就意味着,保險公司的核保、驗標、查勘定損不再需要次次到戶,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而指數保險推進的核心,即在於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共享。“目前,我國農險信息化水平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農險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低,科技應用不普及,影響風險管控和產品創新。農險行業亟待探索利用大數據功能和優勢,依靠新技術、新手段,改變傳統農險的粗放經營型模式,形成現代的精準高效型模式,從而提升服務質效。”中國銀保信相關負責人提出。
更進一步來說,即需要整合財政、農業、林草、氣象、保險等部門的信息資源,破除數據壁壘,實現農險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合理運用數據,各方主體承擔保密義務,提高農險信息化水平,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爲農險產品研發、費率動態調整、差異化定價和風險區劃研究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對於解決農業保險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等問題具有一定幫助”,曹志宏同時向藍鯨保險提出,據其介紹,農業信息化在農險業務方面的應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方面的信息化應用;在地理位置、農田信息、動植物標識等方面信息化應用;對於風險評估、損失評算方面的信息化應用;以及對於保險承保、理賠方面的信息化應用。“目前保險行業對於風險評估、定損以及理賠承保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投入成本較大,而在氣象、地理等方面,因涉及相關資源獲取、投入成本較高等問題,開發較少”。
不可否認的是,跨部門的綜合性數據整合,依靠險企的力量顯然力有不逮,而行業正在推動第三方平臺的建設。如全國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平臺,對接28家經營農險業務的險企,同時引入全國2400多個站點的氣象數據,建設線上氣象災害證明數據查詢接口並擬定行業標準。通過農險GIS系統整合涉農基礎數據、地塊矢量數據和遙感數據等內外部數據源,向部分地區提供智能覈保、長勢監測、風險預警和定損評估服務。
除全國綜合性平臺外,各省市也在基於自身農業發展特色和農險滲透程度推出區域性智慧農險平臺。9月末,廣東省上線推出農業保險綜合信息平臺,鏈接農戶投保、財政補貼申請、農險一張圖數據分析等環節。
“各地區農產品種植、保障,常發災害有不小的差異,由地方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保險公司參與,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一方面,可以幫助農戶實現線上投保、核賠,提升農戶的信任和投保效率;另一方面,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可以更好的掌握實時數據,打破孤軍奮戰的局面”,一位經營農險業務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
此外,還有商業第三方平臺,搭建“智慧農業氣象災害系統”等,通過進行氣象大數據分析,實現覆蓋全國各地特色作物的農業大數據交互式多位信息展示,通過精準的氣象數據和綜合分析,幫助配合農戶進行防災減損,同時給保險公司在產品定製方面提供幫助。(藍鯨保險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