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升高臺海戰爭風險的可能是美國 而非中國
在美中可能因臺海而爆發戰爭的問題上,最令人擔心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圖/Shutterstock)
曾長期在臺灣工作的資深媒體人紀思道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在美中可能因臺海而爆發戰爭的問題上,最令他擔心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美國人可能高估了中國全面入侵臺灣的風險,在警惕美國人無意中帶來的風險時,更要警惕在對抗中國的過程中可能導致海空事故,進而引發戰爭。
紀思道在專欄中指出,美中開戰的擔憂促使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可·馬倫開始聆聽芭芭拉.圖赫曼的《八月的槍聲》(The Guns of August)有聲書,該書講述的是歐洲大國在1914年如何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典歷史。麥克.馬倫將軍說,「上一次處於相類似的危險時刻,是1962年的古巴危機」,當時世界發生大戰的可能性非常大。
紀思道在文章中表示,美國人可能高估了中國全面入侵臺灣的風險,對美中開戰風險的焦慮也可能無意中加劇這種風險。《八月的槍聲》提醒人們誤判、誤解和戰爭升級如何造成一場世界大戰。因此,不僅要警惕中國給地區和平帶來的風險,也要警惕美國人無意中帶來的風險,警惕美國因對抗中國而導致海空事故從而引發戰爭。
文章表示,威懾中國與挑釁中國之間存在着微妙的界線。美國在幫助臺灣加強防禦和遏制侵略時應該不動聲色,而不是無謂地讓中國難堪。大聲支持臺灣的方式會加劇緊張局勢,而美國本應希望緩和局勢。美國也過多地從入侵的角度來考慮臺海問題,其實更大的風險可能是中國以較小規模的蠶食策略來向臺灣施壓。
文章指出,在與美國安全專家談話時,他們對與中國開戰憂心忡忡,而臺灣大多數人似乎認爲風險較低,這種差異讓人無所適從。臺灣總統蔡英文與前總統馬英九都不認爲中國有心思發動戰爭征服臺灣,臺灣許多知名人士也表示,雖然他們感謝美國的道義支持,卻也擔心頭腦發熱的美國人並不瞭解這個地區,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幫助臺灣的努力有時會適得其反,例如裴洛西2022年8月訪臺,此事沒有提升臺灣的防禦能力,反而增加衝突的風險。民意調查也顯示,62%的臺灣人認爲佩洛西的訪問降低了臺灣的安全性。
美國空軍上將麥可.米尼漢去年宣佈他預計很快將與中國開戰,聲稱「直覺告訴我,我們將在2025年開打」,中國領導人聽到這種話會有怎麼想?當五角大廈高級官員伊利.拉特納將臺灣描述爲美國的戰略資產時,北京肯定也感到不安。這種聲明的言下之意是,美國可能試圖利用臺灣作爲對抗中國的軍事堡壘,這些言論和裴洛西訪臺都同樣加劇了北京的懷疑。美國需要做的是鞏固現狀,儘管現狀如此混亂且不盡人意,但是臺灣新當選總統賴清德謹慎地表示將維持現狀,華盛頓也應該如此。
紀思道話鋒一轉指出,阻止習近平攻擊臺灣的最好辦法也許就是幫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讓俄羅斯爲普丁的入侵付出沉重代價,習近平就越不願意對臺灣動手。但是如果川普今年11月當選總統,可能會讓中國入侵臺灣得逞,因爲他表示不確定是否會幫助臺灣。在近期一場臺海兵棋推演中顯示,只要川普當選,兵棋推演在還未開炮時就已經宣佈結束。
文章最後說,也許最好的建議來自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他向美國人說了一句很有用的話:「多做少說。」這個建議或許有助於各國避免一場類似1914年8月、不必要的災難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