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大掃除超頭痛!專家授「8生活習慣」 維持整潔更輕鬆

想要維持居家的整潔,一些好習慣必須順手養成。示意圖。圖/Ingimage

你準備好大掃除了嗎?在一年一度的大掃除開始之前,也許一些細微的小動作,你也可以讓家中更乾淨。

一直以來,想要維持居家環境的整潔,有時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家庭成員也有各自對衛生的喜好,因此想要維繫家中的乾淨,那可不是單靠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就能夠辦到。

清潔和生活管理專家艾蜜莉雅肯尼迪(Amelia Kennedy)就說,有些家庭總是隻靠着一次性的大掃除來打掃家中環境,但因爲事情實在太多,反而發現自己在白費力氣,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清潔的習慣,可以在幫助生活上累積更井然有序的技巧。

以下的秘訣如果能夠施行,每次的打掃都能夠更加輕鬆。

1、練習「不要空手」的原則

所謂「不要空手」的原則,指的是當一個人無論是從客廳到廚房、房間到浴室,還是臥室到玄關,在特定的狀況下,都應該不要空手行走,無論要拿的是垃圾、碗盤還是玻璃杯,這確實有助於防止髒亂堆積,而且正確的物歸原處。

專家說,有時候如果要離開一個房間,你可以先環視一下有沒有需要帶走的東西、或原本不屬於該空間的物品;如果住家比較大、有兩層樓以上,還可以試着在每層樓都放一個籃子,這樣只要上下樓梯時就能將物品帶走,節省來回奔波的時間。

2、所有的打掃都從高處開始

打掃時應該先清理桌面,再打掃地面。示意圖。圖/Ingimage

事實上,即便是最勤奮的打掃者,都可能忽略在視線上方較高的物品,像是天花板的角落、書櫃的頂部和門框上緣,如果可以,應該自備能夠伸縮的除塵棒或方便移動的梯子,以由上往下的方式清掃。

在這些最頂端的空間裡,基本上都會積累厚重的灰塵,因此在擦拭時要特別注意,如果可以,也能在櫥櫃的上面放舊牀單或布,只要定期清洗或抖掉灰塵,就能保持乾淨。

3、要擺脫雜亂,從小事開始做起

專家說,雜物的堆積,往往是經歷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清掃自然也會花很長的時間,所以,把事情分成小塊、分門別類的作業,像是從衣櫃裡先整理好放內衣褲和襪子的空間、堆放雜物的抽屜等,從小地方開始再換到大空間。

接着,可以有系統性的將不同的物品分門別類、貼上標籤,以不同的儲物箱收納,確保在整理之後,也不會因爲時間的關係而失去井然有序的模樣。在小空間裡看到自己的進步,可以激勵你在之後的大空間做出更大的努力。

4、進家門後請拖鞋

乾淨的地板可以維持室內的整潔。示意圖。圖/Ingimage

研究發現,約有1/3的室內污垢和灰塵,都是從戶外進到家中,而這些髒污都是從鞋底下所帶回來的。無論美國或臺灣,有些家庭在進家門後沒有拖鞋的習慣,如果可以,應該改變這樣的方式,不在室內穿鞋的家,會比把鞋子穿進家中的家乾淨許多。

5、隨時在衣櫃裡面放一個衣物回收盒

對衣服斷舍離的體悟,也許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可能有些衣服牽涉了滿滿回憶、某件衣服價格昂貴,還有的衣服是期待自己瘦下來以後能夠有一天再穿上。然而,一旦永遠帶着這樣的思緒整理,那衣櫃勢必不會有清爽的一天。

在快時尚的流行下,消費者對推陳出新、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着難以抗拒的誘惑,於是一直買、一直買,也沒想過自己是否真的合適,而最終,常常許多人會在偶然間驚歎自己原來買過某件衣服,但事實上根本連標籤都沒撕掉。

因此,應該在衣櫃中放着衣物回收盒,只要偶然發現是自己不再喜歡、穿不下、不合時宜、退流行的衣物,就不要再把它們掛回衣架上,而是放入衣物回收盒裡,當滿了的時候,就可以將衣物捐贈出去。

你也可以告誡自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如果衣櫃沒有整理、沒有清理出新的空間,那就不應該再買新衣服,如此可以有效減少亂買衣服的衝動。

6、儘可能保持浴室的乾爽

想保持浴室的乾爽,必須定時清潔。示意圖。圖/Ingimage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許多家庭在用完廁所以後都是非常潮溼的,如果沒有使用刮水器等工具在洗澡後順手清洗,玻璃上或洗手檯留下的水痕,長久下來是難以處理的,那些水漬會長時間附着在表面,影響整體環境的整潔。

爲了保持乾爽、整潔和避免發黴,淋浴後的乾燥清潔雖然麻煩,但其實很重要。此外,爲了保持乾燥並防止發黴,使用完浴室後,可以開電風扇吹30分鐘。

7、每天對各種帳單和信件進行分類

在日常生活裡,也許你我每天都會收到不同的帳單、廣告單、傳單、購物優惠等信件,如果不處理,它就會成堆,而且變得十分棘手,甚至忽略掉重要的信件。因此,每天將這些信件分類處理,決定哪些需要處理,哪些可以丟棄。

8、在家中準備一個清潔工具包

在家中準備清掃的工具包,做事會更方便。示意圖。圖/Ingimage

如果能把家中關於清潔的物品,都集中在一個清潔工具包內,你就更有可能帶着這包用品,在不同的房間內解決各種清潔問題。專家說,這意味着你能更方便地攜帶工具,這會讓打掃的過程更加輕鬆。

(本文出自2024.12.03《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