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問詢函就該“一問到底”
2021年年報披露季已結束,監管部門詢問仍在繼續。在常見的“一問一答”外,今年有不少上市公司收到二次乃至三次問詢,被交易所“緊盯不放”。比如,*ST華塑、流金歲月、國中水務等,因爲營收佔比差異、毛利潤差異以及投資合作事宜等被要求多次作答。
對上市公司窮追不捨,體現了監管部門求真務實的堅決態度。從追問內容看,主要聚焦在業績變動、審計意見、異常指標、重大事項等年報披露不充分、不完備或有疑點的地方,事無大小,只要存在信息披露瑕疵,都成爲交易所反覆“關注”的對象,直到上市公司交代清楚才作罷。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不給應付了事、弄虛作假一點生存空間的態度,無疑會形成一種監管威懾,有利於打消上市公司的僥倖心態,進一步消除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
被接二連三問詢,也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隨意敷衍。有的上市公司回覆問詢函不積極,主要問題模糊應對、關鍵細節一筆帶過;有的上市公司採取“拖字訣”,一而再、再而三延期回覆問詢。這凸顯出公司治理的短板。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也是保障市場各方公平投資交易的基礎。敷衍以對或久拖不回,既說明上市公司對市場、對法治、對投資者缺乏敬畏之心,也是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的表現。
作爲一項常態化監管舉措,問詢函是督促上市公司規範進行信息披露、提高市場透明度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中小投資者全面客觀瞭解上市公司實際情況,更好作出投資判斷。
可以說,問詢函如同一面“照妖鏡”,既能爲真誠的上市公司正名,又能讓一些弄虛作假的上市公司顯形。如果企業抱着審慎負責的態度,對問詢內容認真解答,將公司財務狀況、經營動態等各方面詳細披露,讓投資者更加清晰掌握上市公司發展現狀,則能充分顯示出公司的誠信和價值,獲得投資者信任和市場認可。
但如果一家企業連自身業務都遮遮掩掩、說不清楚,是難以讓人相信它在認真對待投資者,也難以讓人相信它在用心經營業務、努力提高公司質量。而市場對此的反應也很直接,被追問次數越多的公司,問詢期間股票下跌的概率往往越大。那些試圖矇混過關、粉飾業績的企業最終都要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
交易所堅持“一問到底”,就是在強調年報問詢制度不是“走過場”,信息披露更非兒戲。上市公司應端正態度,積極規範信披。不過,未來要進一步提高問詢的威懾力,在追問之外,還應輔之以更嚴厲的懲戒措施。對於回函不積極、不認真的企業,要加大監督審查力度,一旦查實年報有重大紕漏或存在造假,則要給予相應的懲處。以嚴懲重罰,督促上市公司遵守市場規則,不做違法違規之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