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儲蓄嗎?

你瞭解儲蓄嗎?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每戶資產與儲蓄變化

存量,衡量的是某一時點。流量,衡量的是一段期間。例如每個月的失業人數都是40萬人,這一年失業人數就是40萬(不能累加),但每個月出口300億美元,這一年出口則是3,600億美元(要累加),因爲失業是存量統計,而出口是流量統計。

■依國富統計,2007年底平均每戶活期存款(含現金)97萬元、定期存款(含外匯存款)151萬元,合計總存款248萬元,2018年底兩者分別是179萬元、197萬元,合計總存款376萬元。

如果有人問你,你有多少儲蓄?你可能會去看看存款簿裡有多少錢,然後告訴他我有這麼多的儲蓄,這也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儲蓄,但這和我們經常看到政府公佈的儲蓄,意義大不相同。

簡單講,儲蓄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理解的存款簿裡的數字,另一種則是指當年收入沒有被消費掉的閒錢,前者是存量統計,有累計的概念,後者是流量統計,只算當年的閒錢。

當我們看到政府公佈的國民所得、家庭收支調查說,我國一年儲蓄有多少,每個家庭一年有多少儲蓄,這裡指的是流量,和我們理解的存款簿裡的儲蓄有很大的差異。

舉例來說,最近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公佈的平均每戶儲蓄,約在20萬元左右,這意思不是每個家庭儲款簿裡只有20多萬,而是每年都有20多萬元的閒錢入帳,那麼我們理解中的儲蓄,到底是多少?有沒有這個統計?

有的,但這項統計很低調,隱於國富統計之中,根據這項統計,我國家庭部門的「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2007年平均每戶是248萬元,隨着每年多多少少存一點,2018年已達376萬元,這和大家理解的儲蓄可能比較接近一點。

不過,儲蓄不只是放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近年由於利息實在太低,愈來愈多人把閒錢拿去買股票,買儲蓄險,從國民所得的定義來說,這也是儲蓄,那麼每戶家庭的股票、儲蓄險又有多少?由於這是存量統計,因此還是得看國富統計,2018年底平均每戶所擁有的股票及債券資產有207萬元,十多年來隨着股市的浮沉,這項數字也在起落中逐漸增加,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自己手中的股票資產有沒有到這個平均水準。

而隨着人們爲退休後預做準備,每個家庭所擁有的儲蓄險、退休準備也愈來愈多,2018年已升逾300萬元,比十年前成長一倍,這除了反映近年利率低得不像話,也反映國內人口老化,爲退休後的生活預爲準備的情況日趨普遍。

定存、活存、股票債券及保險這四項資產總計大概就是我們理解中的儲蓄,不過精確的說這是儲蓄存量,以和國民所得統計裡的儲蓄流量做個區別,2007~2018年這一期間這個儲蓄存量發生了什麼變化?國富統計告訴我們,平均每戶由527萬元升至886萬元,也就是大家愈來愈有錢了。

然而,多數人對於每戶儲蓄存量扶搖直上,愈來愈有錢的結論一定不會贊同的,因爲十多年來多數上班族薪資成長緩慢,甚至有些工作的薪水還是倒退的,怎麼所得流量不見增長,而資產存量(儲蓄存量)卻飛快上揚,沒錯,這個平均每戶儲蓄存量,必然是被前1%、前0.1%極富有的家庭拉高的。

事實上,資產存量的分配比起所得流量的分配更加不均,因此這個平均每戶儲蓄存量與大家的感覺更遙遠,多年以來,各方曾屢屢呼籲政府公佈資產存量的分配統計,但迄今依然杳無音訊,即使我們明白了儲蓄的流量與存量之別,少了存量分配統計,我們對經濟問題的理解仍是不完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