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荒與慌/啟動大建設 燃氣發電暗藏風險
基隆協和電廠。本報資料照片
一個安全儀控插槽故障,差點釀成大停電!7月21日晚間,中油臺中天然氣接收站的儀控插槽故障,導致供氣中斷,北部大潭和民營海湖兩座電廠340萬瓩的電力,就這麼消失了,接下來三小時的供電危機,全靠臺電緊急啓動水力、備用氣渦輪,同時也向民間調電,「幸好」當時是週五晚上,已過尖峰用電時刻,警報順利解除。
這場斷氣危機,雖然沒有釀成這幾年「既視感」極強的無預警大停電,但足以凸顯天然氣在發電過程中的脆弱性。
就在「斷氣事件」前的兩個禮拜,7月4日在立法院議事會場外,「反四接(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團體在環保署大門口搭起舞臺,以超高分貝演說,強烈反對臺電在基隆協和電廠附近的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興建四接。
隨着臺灣進入燃氣大建設時代,一座座待擴建、新建的天然氣機組、接收站、儲氣槽,正盤據臺灣西半部與海域,隨大建設而來的民衆抗爭場景,也將更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當電網裡的再生能源愈來愈多,要看老天爺臉色發電的風與光,間歇性很強,也令電網慣性沒有以前好,臺電只好靠可以儘快啓動的水力和天然氣來補強。
用臺電的術語,這叫「燃氣橋接」,「天然氣機組還可混燒氫氣,降低排碳,以後氫能發電成熟後,還可專燒氫氣,這筆(燃氣)投資,不會浪費。」臺電發言人蔡志孟說。
臺電推估,2025年全國用電需求約3,000億度,發電量將成長至3,175億度,屆時一半的發電量、約1,500億度,要靠天然氣。
蔡志孟細數,現在從臺灣頭到臺灣尾,臺電至少有六個燃氣建設計劃,包括基隆協和、桃園大潭、苗栗通霄二期、臺中電廠、高雄興達,及大林的更新計劃,「至少在2030年以前,這六大計劃可增加1,600萬瓩的容量!」
只是,天然氣機組繼續蓋、蓋、蓋,對照今天缺工、缺土地的臺灣,政策能否如期兌現?兩年後,發電配比過半仰賴燃氣的臺灣,保證能用電無虞?答案只有一個「難」字。
興建設施常卡在環評
首先,光是環評問題就難解。大燃氣時代,要蓋的不只是燃氣機組,還有接收站、儲氣槽、輸送管線;這些設施,每個都需要環評,而且,不少正在卡關中。
舉例來說,臺電亟欲推動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但不只環保人士反對,基隆市長謝國樑也有意見。臺電爲此調整了協和電廠規畫,想兼顧生態保育,地方似乎仍不買帳。蔡志孟說,「還是希望大家共體時艱,讓整個國家未來供電能更穩定」,語氣顯得無奈。
再看看大潭電廠8號機,原定去年6月完工上線,卻因疫情管控、缺工與工程複雜,延至今年7月才併網;扮演穩定南科電力的民營電廠九崴,遭臺南議會打槍不準設立,下一步環評仍在未知數;另一家老牌民營電廠森霸,則因準備沿用舊管線輸氣,被議員質疑管線經過人口稠密區,讓地方很不安心。
與天然氣機組向來是「生命共同體」的接收站,環評挑戰亦有過之而無不及。曾任中油總經理的臺塑石化董事長陳寳郎說:「在臺灣蓋接收站很辛苦,辛苦的不是工程,而是民衆接受度。」
從房地產轉投資天然氣電廠的中佳電力董事長王應傑直言,他全臺走透透,看了四、五十處地點,最後選址臺中港區,就是因爲那裡三面環海,不擔心有民衆抗爭,就近又有臺中港的中油接收站,省去了新設接收站問題。
學者示警明年恐缺電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說:「現有的一接、二接已經超負載營運,設備利用率都超過120%。」不可能再透過既有接收站進口天然氣。如果三接、四接、五接無法如期或延後完成,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樑啓源指出,三接因藻礁問題工期再延宕,預計2024年減少203.6萬瓩供電;協和四接環評問題將影響2027年的130萬瓩;臺中的五接環評問題,則影響2025至2026年每年的130萬瓩。
「一旦天然氣供氣不足,就會影響該年度的淨尖峰供電能力。其他影響燃氣發電供電的因素,還有臺電採購民營電廠發電進度落後,與尚未招標等問題。」樑啓源說。
如果以臺電六大燃氣計劃工程時間延後一年作爲推估基礎,樑啓源以當前最受重視的「夜間淨尖峰備轉容量率」推算,明年就會進入缺電區間。他說:「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針對「五三二」能源配比能否彈性調整,經濟部能源局迴應,短期至2025年「以氣換煤」,燃氣佔比目標爲50%,長期至2050年間佔比將下調,並搭配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打造無碳電力。而在長期電源供給規畫方面,爲避免環評及工程延宕風險,已寬列2026年後未來備用容量;面對燃氣規劃期程可能延後情況,能源局將逐年檢視、擬定因應策略及調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