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短命戒嚴 臺灣民主借鏡
▲南韓總統尹錫悅。(圖/路透)
● 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主任
南韓總統尹錫悅認爲國家情況危殆所發佈的戒嚴令,從2024年12月3日晚上10點多開始,到翌日上午4點多取消爲止,只有大約6小時,過程堪稱平和。最關鍵原因是佔多數的南韓反對黨國會議員於午夜時分成功進入國會議事堂,投票否決了尹錫悅的戒嚴令,而他也接受並執行了國會的決議。
尹錫悅主張依法戒嚴的理由是要保護國家民主制度免於「親北韓的反國家勢力」團體侵害,同時捍衛國家憲法秩序。他還指控同情北韓的反對黨控制國會,並試圖透過反國家活動癱瘓政府。他目前面臨六大在野黨在國會聯合提出彈劾案,因爲在野黨議員認爲總統「在履行職務時違反憲法或任何法律」得受彈劾,若獲彈劾通過,還需憲法法庭(大法官)裁準。
民主保護傘 卻讓民主韌性陷困境
有些人認爲這種混亂局面代表着南韓的民主發展不進反退,但也會有人認爲是南韓「民主韌性」(democratic resilience)保護了國家民主體制與社會秩序免於崩壞。
「民主韌性」一詞不是什麼高深詞彙,意指當民主體制遇到內部反民主力量的反撲或外部專制獨裁的針對,能夠繼續維持既有民主體制的程度。一個民主政體韌性越高,就越能以符合民主法治程序的方式去維護自身的穩定,無論所處理的挑戰或問題是否已發生,也無論以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制人的方式應對。
然而,即便認爲此次南韓的短命戒嚴突顯了「民主韌性」,也無法擺脫民主政體內部藉民主保護傘(例如公平自由的選舉、言論自由、資訊公開、依法行政等等的價值與實踐)各說各話、各行其是的困境。尤其當國家遇到明顯的內、外部挑戰或威脅,內部分歧容易更加明顯。
▼南韓的短命戒嚴突顯了「民主韌性」,也無法擺脫民主政體內部藉保護傘各說各話、各行其是的困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南韓戒嚴失敗 值得臺灣省思
前述情況對我國而言並不陌生,因此值得省思、警惕。
首先,大韓民國(南韓)面對在所控制領土外的重大安全威脅,至少在國家認同上不因民主保護傘的影響而分裂,所以政爭時,至少國家認同不太會是一個朝野各方繞不過去的坎。
但中華民國已在民主保護傘下,又分裂出「中華民國臺灣」及「臺灣(共和國)」另外兩種政治上的國家認同。國民黨執政時反對臺獨,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民進黨執政時反對統一、推動漸進式或務實臺獨,並以法規與行政措施懲罰支持統一者。多年下來,「民主韌性」因國家認同的明顯分歧而弱化,所以如果我國若真的發生類似南韓的戒嚴爭議,可能會更難安度。
其次,尹錫悅在幾乎是一對一的總統大選以未過半的得票率險勝(48.6%比47.8%),加上國會朝小野大,當他的支持度大幅下跌,對在野黨提出嚴厲的國家忠誠指控又無效,只好在民主保護傘下以國家安全與憲政穩定爲由祭出戒嚴,結果證明是政治謀略上的致命失敗。
賴清德以未過半(40.1%)的得票率在大選中勝選,民進黨在立法院也是少數,臥榻之側總有他人鼾睡。民進黨在民主保護傘下,以行政立法從政黨員與友軍媒體唱雙簧之法,將「第五縱隊」、「中共同路人」、「中共在地協力者」等紅帽子送給國家定位、政策主張與其不同的國民黨等主要反對黨,可見民進黨的策略跟前述尹錫悅的策略確頗爲類似。
至於民進黨政府未來會否以國家安全與憲政穩定爲由,在政治攻防上提出更具衝突性的作爲,自前8年民進黨行政立法完全執政時的作爲觀之,確實不宜排除其可能性。
▼至於民進黨政府未來會否以國家安全與憲政穩定爲由,在政治攻防上提出更具衝突性的作爲,確實不宜排除其可能性。(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主分化社會 升高區域風險
最後,尹錫悅指控政治對手控制國會,透過反國家活動癱瘓政府,而發佈戒嚴這個在南韓在野黨眼中幾可視爲總統「政變」的動作,不僅再次分裂南韓社會,也爲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區域安全帶來了風險。
在我國,民進黨立委如吳思瑤、邱議瑩及若干親綠學者、媒體,紛紛以「隱形民主政變」、「立院政變」等創新名詞攻擊國民黨聯合民衆黨藉多數優勢,從立法權監督、制衡執政黨的行爲,甚至連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改都可被無限上綱到「國家憲政秩序如同遭遇政變」。但諷刺的是,時爲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卻可公開稱中華民國憲法是臺灣的災難,最後宣誓遵守憲法,當上中華民國總統。
臺灣各界愈相信政變、災難這些說法,不僅立院朝野氣氛愈糟,社會也愈形分裂。當一個政治分裂的臺灣要面對硬實力極強的中國大陸,豈不爲臺海和東亞區域安全帶來了莫大的風險?這又豈是負責任的執政態度?
▼當一個政治分裂的臺灣要面對硬實力極強的中國大陸,豈不爲臺海和東亞區域安全帶來了莫大的風險?這又豈是負責任的執政態度。(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