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成長記

來源:經濟日報

每到秋季,美國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南瓜的身影。可以說,南瓜已深入了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僅是秋天來臨的象徵,更沉澱爲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19世紀以前,南瓜尚是貧窮的象徵。南瓜在美國是怎麼“發達”起來的?

起初,把南瓜作爲主食的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對他們來說,南瓜是很好的食材,不僅能飽腹,還能拿來當容器和飾品。但伴隨印第安人被殖民,其鍾愛的南瓜也淪爲“下等人”才吃的食物。加之,和土豆、玉米等美洲作物一樣,南瓜也是公認的高產食物。有時候產量太大,市場上賣不掉,自己又吃不完,那就只能當飼料。而這更強化了南瓜“低下”的定位。

事情的轉機始於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之後。南瓜是怎樣“上位”的呢?因爲夠“土”,本土的“土”。

南瓜原產於北美洲,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是西半球已知的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歷史上,美洲原住民會將南瓜切成長條狀,在明火上烤熟吃掉。而且,南瓜還很好養活,且貯存簡單,在那個食品產業還無從談起的年代,有了南瓜幾乎就意味着可以安心度過一整個冬天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認識了南瓜就觸摸到了美洲原始農業和農耕文明的脈絡。

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爲了獨立建國做了各種努力,包括屬於國家的傳統文化建設。在飲食文化領域,足夠本土的南瓜搖身一變,成爲美國文化的代表之一。1796年,美國美食家阿米莉亞·西蒙斯出版了名爲《美國烹飪(American Cookery)》的烹飪書,是美國第一本國民級烹飪書。在這本書中,曾被歐美上流人士不屑一顧的食物——南瓜名列其中。書中記錄的南瓜派外層是酥皮,正是今天流行的南瓜派的雛形。由於這本書的特殊性,南瓜被提升到象徵美國文化的地位。

不過,在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的年代,南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食用上。甚至隨着美國農業開始推動工業化、市場化轉型,南瓜一度再次失去了立足之地。

一方面,南瓜待在美國貧困人口餐桌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任憑多不挑嘴的人也早就吃膩了。當市場供應變得充足,大量美國人立刻轉投其他食材的“懷抱”,南瓜市場急劇萎縮。另一方面,在農機剛剛普及的那些年,還沒有專門爲南瓜設計的收割機,小麥等適合機械化種植與收割的品種,紛紛成了農民的新寵。再加上南瓜售價不高,種植利潤微薄,農民種植南瓜的積極性確實不高。

對此,南瓜又通過與傳統節日掛鉤,再次“逆勢翻盤”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每到特定節日,許多美國人會購買南瓜並將其掏空,再刻上面孔圖案、安置好蠟燭。爲了親手挑選完美的南瓜,成千上萬的美國家庭不惜開車幾十英里跑到鄉下。這一活動在美國俚語中也被稱爲“Pumpkin Patch”(直譯是指“南瓜地”)。

“Pumpkin Patch”並不僅僅是單純地去南瓜地裡買南瓜。在很多專營農場裡,一家人可以體驗到各種有意思的南瓜主題活動。比如,有的農場會在玉米田裡設立迷宮;有的會把各種動物幼崽集中起來,供遊客撫摸、投喂;還有的農場甚至設置了小型遊樂場,包含蒸汽小火車、南瓜搖搖樂、超長滑梯、輪胎鞦韆等設施。許多民衆尤其喜歡乘坐鋪滿鬆軟稻草的大型拖拉機參觀整個農場,最好再品嚐一頓農場生態餐。當一天的遊覽接近尾聲,“重頭戲”纔開場——從成堆的南瓜裡挑選出形狀、大小都完美符合家人喜好的南瓜,帶回家雕成燈籠,等待節日的到來。

就這樣,南瓜逐漸成爲美國秋天的代表,更承載着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對童年和家的回憶。伴隨着城市的不斷擴張,很多美國人開始對過度工業化的城市生活產生逆反心理,南瓜又成爲他們懷念簡單鄉村生活的寄託,也成了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橋樑。

到20世紀下半葉,由於南瓜的食用屬性爲文化屬性所替代,附加值大大增加,很多對市場敏感的美國農民立刻“原地調頭”,又一次種起了南瓜,並因此獲利頗豐。

1949年美國南瓜收成71700噸,1959年翻了一番多,達到了195300噸。目前,美國每年可以收穫約70萬噸。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美國種植的南瓜有五分之一用於食品產業,其中大部分用於節慶活動和秋季裝飾品展出。

憑藉自身“商業價值”,南瓜在今天的商業社會中也煥發出新的光彩。每逢秋季,各家飲品店如星巴克等,都會開始“南瓜季”營銷活動,推出南瓜拿鐵等深受歡迎的當季飲品。在甜品店裡,大名鼎鼎的南瓜派也熱氣騰騰地登場了。除了舌尖上的南瓜風味,家裝飾品店裡也擺出了一系列南瓜主題的日用百貨:繡着黃澄澄大南瓜的抹布、南瓜香味的香氛蠟燭、南瓜造型的陶瓷燭臺和餐具等。甚至還有一些路邊攤,不管賣什麼,都會讓南瓜佔個C位(中心位),因爲南瓜能讓美國消費者產生一種親切感。

從一個單純的農作物產品,到如今美國秋季最無法脫離的文化符號——南瓜“逆襲”的背後是農產品提升附加值的發展歷程。通過與當地文化中的傳統節日掛鉤,南瓜成功地成爲這一節日“代言瓜”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自己的季節效應——對美國人來說,到了秋天買南瓜早已成爲一代又一代人銘刻在基因中的條件反射。而將南瓜打造成秋冬必備,也離不開美食屆的奇妙創想。畢竟,在逐漸轉冷的秋日裡,能在路邊的飲品店裡買到一杯熱氣騰騰又香氣四溢的南瓜風味拿鐵,再配上一個新鮮出爐、裹滿南瓜奶油糖霜的甜甜圈——已然成了許多美國人對金秋美好記憶的一部分。要知道,南瓜風味效應與人的嗅覺息息相關,大腦中處理氣味的部位與處理記憶信息的部位非常接近,所以人們在秋季再次聞到南瓜的味道時,大腦通常也會想起上一個秋天所儲藏的溫暖回憶。

從南瓜派到南瓜燈,從採摘活動到家庭親子游園會,南瓜變“金瓜”,不僅因其食用價值具有多樣性,也受益於“產品鏈”多年來的不斷延伸。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一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