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破解“預付消費陷阱”,讓居民敢於消費

特約評論員 陳白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逐漸成爲消費市場的流行趨勢,但與此同時,捲款跑路等亂象頻發,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這不僅挫傷了消費信心,更成爲制約內需釋放的“痛點”所在。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明確強調,將促消費與惠民生相結合,通過增收減負、優化供給、改善環境和完善政策等,着力解決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堵點。

如果說《方案》中提到的增加居民收入解決了“能消費”的堵點,那麼消費過程中各種隱藏的漏洞往往就成爲了讓很多人不敢消費的重要原因。除了今年3·15晚會曝光的商品質量問題之外,消費環節上的漏洞也正在逐漸被堵上。

就在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審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決預付式消費領域羣衆反映集中的捲款跑路、霸王條款、收款不退等問題。《解釋》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解釋》的出臺被業內視爲破解預付式消費頑疾的里程碑式文件。這部司法解釋從法律適用層面,構建起全鏈條治理體系,首次對消費者權益、經營者責任、監管主體作出系統性規範,爲破解“預付式陷阱”提供了清晰的司法指引,也意味着我國預付式消費治理從“被動滅火”轉向“主動防火”。

因爲捲款跑路、霸王條款的事情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提前預付式的消費敬而遠之。從健身房私教課到美容美髮卡,從教育培訓機構到餐飲充值,消費者因爲預付卡糾紛陷入維權困境的案例屢見不鮮。特別是每逢年底,經營者隨意挪用預付費、拒不退款,甚至惡意捲款跑路、成爲職業閉店人等現象多發。這不僅挫傷了消費信心,更成爲制約內需釋放的“痛點”所在。

也正因此,要想提振消費,讓大家敢消費,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痛點”是拉動內需的關鍵。

當然,政策的引導和法律的完善僅是第一步,要實現“敢消費”的目標,仍需政府、企業、消費者和社會各界形成合力。

未來,要真正破除預付消費信任堅冰,更加需要的是構建一個“法律+技術+共治”的立體防護網。比如可以考慮善用科技的力量來協同監管。

可以看到,多地已經開始在試點建立的預付卡資金監管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流向全留痕,當商家申請劃轉資金時,系統會根據消費頻次自動計算合理額度。這種“動態風控模型”既保障了商家正常經營,又避免了資金池無序擴張。

此外,行業和企業的自律同樣不可或缺。比如行業協會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商戶信用積分體系,消費者可實時查看商家資質;再比如第三方擔保機構能否推出類似今天電商正在推行的“先享後付”服務,消費者滿意後再完成支付。這種市場化解決方案,也能夠與監管形成互補。

當法律長出牙齒、技術與契約織密防護網,誠信也最終會成爲市場真正的通行證,預付消費也就能從“陷阱”回到真正的紅利。消費者敢於預支信任,商家願意用品質換口碑,一旦形成這種正循環,將能夠有效激活消費的一池春水。畢竟,消費信心的重建,既需要制度兜底,更需要每個市場參與者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信任契約。

相信隨着對預付制消費漏洞的監管之網收緊,一個“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良性循環,必將爲消費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