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國民黨「黃金會」秀肌肉 原來打的是這個精算盤

(圖/檔案照合成圖)

總統與立委的登記日步步逼近,但在野整合的藍白幕僚會談,卻是跨出第一步就觸礁,致第二場遙遙無期。熟悉黨務運作的藍營高層人士直言,兩個原本缺乏互信的政黨,談合作總必須試探一下。丟出「開放式初選」自然有戰略上的意義,在測試並達到預期效果後,很快會回到民調的「主戰場」。

在民衆黨拋出「公開透明、公共辯論、公正民調」三項合作原則;國民黨在首場會談,終於拋出由民衆直接投票,所謂「開放式民主初選」的主張。而且具體實施方式,是在22縣市或73區域立委選區設立初選投票所,參加投票民衆不分黨派,須親籤政治理念「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認同卡纔可投票,採實名制、驗身分證。

向來是全民調堅定信仰者的金溥聰,過去總是言必稱民調數據。在中央黨部或替馬英九操盤,更是靠滾動式民調作爲選戰分析,隨時調整策略;當時臺大政治系教授洪永泰就是最倚重的學者,據悉,在金溥聰接掌侯友宜競選辦公室,過去的老班底都進駐競辦之外,洪永泰也再被請出山。

如今金溥聰或國民黨內的政治人物,卻突然把民調講得一文不值,把個案膨脹成通案,無限上綱地放大民調的缺點;但國民黨有宣示,未來提名不再採民調,而以「開放式民主初選」取代之?那麼,「中國國民黨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就刪除7成全民調,改成全部黨員直選,連協調都不用協調,直接初選這樣不是更能展現真實民意?

尤其「開放式民主初選」,在臺灣經過兩度實驗,失敗率百分之百!誰能夠保證可以在一個月內順利執行完畢,而且不會有大的爭議?一旦爭議延燒,立委選情難道不會遭到波及?民調製度固然不夠完美,但就像民主制度,還有更好的嗎?而且這個制度已經融入選民的生活,成爲臺灣公民社會普遍認同,成爲政黨提名「定紛止爭」的「不二」機制。

不過,國民黨不會昨非今是,用意不過在「秀肌肉」。這種全國普設投開票所、招募選務人員,包括監票等等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初選投票決輸贏關鍵的龐大組織動員能量,只有百年大黨可以辦得到。再者,也讓地方派系以及還在觀望的遊離選民判斷應該挑哪一邊「站隊」,讓「西瓜效應」發酵;且凸顯如果初選民衆黨玩不起,那麼大選或是未來如果執政,都將承擔「小孩玩大車」的風險。

不過,黨內高層認爲,現在就是讓子彈飛一下的時間,民衆黨不接受可以再討論,不致這麼快破局;未來兩黨回到談判桌勢必會迴歸「正道」,全民調纔是主戰場,遊戲規則會成爲交鋒主軸,過程中就看如何操作,擴大「棄柯保侯」的效應,再搭配五場大規模的造勢,拉大與柯文哲的差距;如果雙方能夠取得共識,那就進入最後的決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