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蘭道》並不是第一部
作者:Rebecca Bihn-Wallace
譯者:易二三校對:鳶尾花來源:Collider(2022年5月31日)
演員們總是樂此不疲地扮演「自己」,從諷刺劇、黑色電影到歌舞片,關於演員的電影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以下是11部關於「演員」的電影,帶你走進他們的夢幻旅程。
《鳥人》(2014)
演員雷根·湯姆森(邁克爾·基頓飾)曾因扮演受人喜愛的超級英雄「鳥人」而風光一時,如今,他試圖通過改編雷蒙德·卡佛的故事《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來重振自己的職業生涯。
但他很快發現自己要面對演員們的相互競爭,和紐約戲劇界殘酷無情的指責。觀衆從雷根與他正在戒毒的女兒薩米(艾瑪·斯通飾)和方法派演員麥克·珊農(愛德華·諾頓飾)之間的麻煩關係中看到了他對該職業的癡迷所帶來的後果。
隨着「鳥人」的聲音越來越深地滲透到雷根的意識中,導演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巧妙地模糊了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
影片聚焦於人到中年的雷根被一個越來越不相關的超級英雄角色所定義意味着什麼——以及他是否有可能既創造性地迎來重生,又能在事業的第二春中爲家人和朋友留有空間。
這種壓力十足的對立在留白的結局達到了頂點——雷根的真實自我與他在電影和戲劇中的角色——並對令人筋疲力盡的影視圈進行了尖銳諷刺。
《好萊塢往事》(2019)
昆汀的這部爭議性的影片是對曼森謀殺案發生之前的1960年代好萊塢的懷舊致敬,探討了裡克·道爾頓(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和他的替身搭檔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飾,他憑藉此角獲得了奧斯卡小金人)之間的聯繫,道爾頓曾經是一名成功的演員,如今卻只能扮演一些電視劇中的反派電視,日益掙扎。
在這對搭檔爲了振興裡克的演藝事業不懈努力的同時,影片穿插了一位富有魅力的、現實中存在的女演員的溫情時刻:莎朗·塔特(瑪格特·羅比飾)。而在這個逐漸陷入混亂和暴力的時代,曼森家族顯然是厄運的預兆,塔倫蒂諾對其進行了直截了當的處理和諷刺,展現了他標誌性的導演權威,並對反文化運動的醜陋面進行了機智的抨擊。
雖然許多人認爲曼森謀殺案標誌着60年代和 「正常」好萊塢時代的結束——在這個時候,演員可以憑藉純粹的運氣和決心成名——但塔倫蒂諾顛覆了這個悲慘和血腥的故事,爲塔特和那些愛她的人描繪了一個更幸福的結局。影片對一個從未真正存在的好萊塢的影射使其更加感人。
《好萊塢洗牌》(1987)
鮑比·泰勒(羅伯特·湯森德飾)試圖在不犧牲尊嚴的情況下拿到一個好萊塢電影角色——這對於在1980年代的洛杉磯掙扎的黑人演員來說是很高的要求。
鮑比充滿幽默但令人失望的經歷中穿插着清醒的白日夢,讓他變得越來越像埃迪·墨菲,後者正是白人選角導演不斷地、不公平地衡量他的成功的標準。在他祖母(海倫·馬丁飾)的反對之下,鮑比必須決定是要抵制種族主義,拒絕做一個「人云亦云」的幫派成員,還是接受這是他獲得事業成功的唯一途徑。
湯森德這部自傳式的諷刺片既是一次喜劇性的漫遊,也是對黑人演員在一個以白人爲主的行業中所能扮演的有限且往往被貶低的角色的誠實審視。
《愛樂之城》(2016)
這部異想天開的歌舞片由賈斯汀·赫維茲操刀音樂,是喜劇和好萊塢老派愛情故事的結合,幷包含了電影界最具魅力的演員組合之一——艾瑪·斯通和瑞恩·高斯林的突出表演。
斯通扮演的角色米婭·多蘭努力追求演藝事業的成功,而高斯林扮演的塞布·維爾德渴望成爲一名成功的爵士樂手。當塞布受到高中同學基斯(約翰·傳奇飾)的邀請加入到一支流行爵士樂隊進行巡演時,米婭則面對着職業挫折,幾近放棄自己的演員夢,並對他放棄自己喜歡的流派感到憤怒。
兩人的愛情故事伴隨着縈繞於心頭的樂曲和好萊塢早期(似乎更簡單)的彩色調色板中展開。
然而,查澤雷苦樂參半的結局打破了傳統的浪漫故事情節,使得《愛樂之城》成爲了美國歌舞片片單中一個相當受歡迎的補充,同時振興了爵士樂這一類型。
《喜劇之王》(1982)
斯科塞斯這部辛辣的諷刺片講述了沒有天賦的喜劇演員魯珀特·帕普金(羅伯特·德尼羅飾)的成名故事。
魯珀特是個獨行俠,他對深夜電視節目主持人傑瑞·蘭福(傑瑞·劉易斯飾)的癡迷程度與同爲跟蹤者的瑪莎(桑德拉·伯恩哈德飾)不相上下,他想了一個可以讓自己上電視表演的計劃。
伯恩哈德將瑪莎的跟蹤狀態出色地演繹了出來,她沒有迴避這個角色身上的精神疾病的醜陋一面。影片中不大可信的綁架情節既是對粉絲狂熱的危險和自欺欺人的陷阱的指涉,同時也暗示了一種新興的跟蹤者文化,這種文化隨着互聯網的出現而加劇。
儘管魯珀特對名聲的渴望表明了他內心深處的空虛感,但他的瘋狂計劃也包含了一個令人不舒服的事實,即如今這個癡迷於電視真人秀的世界是娛樂業核心的瘋狂拼搏的延伸,德尼羅的角色則利用了這種宛如鏡花水月的功利主義。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因爲出名而出名」,無論其喜劇能力或演技如何。
《窈窕淑男》(1982)
在這部涉及性別反轉的喜劇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邁克爾·多西是一名神經質的演員,他爲了拿到一部日間肥皂劇中的角色,男扮女裝,並化名爲多茜。
但他很快發現,女人的身份和娛樂業一樣,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領域。當多西仍舊以家庭主婦多茜·麥克爾斯的身份示人時,他愛上了朱莉·尼古拉斯(傑西卡·蘭格飾),這位女演員在劇中一直在抵禦着一些煩人的追求和性別歧視的論調。
多西的滑稽經歷使他重新考慮自己與女性交往中令人失望的行爲,他後來承認,他「作爲一個女人」要比作爲一個男人表現得更好。因此,西德尼·波拉克這部滑稽喜劇成功地諷刺了演員的自戀、電視行業公然的性別歧視,以及男性拒絕理解他們促成的破壞性權力結構。
《窈窕淑男》讓觀衆在嘲笑性別歧視的荒謬的同時,也會質疑其在製片人、藝人和整個美國社會中所產生的影響。
《日落大道》(1950)
懷爾德這部尖銳的黑色電影講述了患有妄想症的女演員諾瑪·戴斯蒙德(葛洛麗亞·斯旺森飾)在好萊塢對青春和美麗的迷戀中努力重振自己的事業。
當落魄的編劇喬·吉利斯(威廉·霍爾登飾)滯留在她家時,作爲前默片明星的諾瑪引誘他審讀自己寫的劇本。喬急需工作,又無法說服諾瑪相信她所做的都毫無意義,於是同意了她的願望。但隨着諾瑪的幻想加劇,喬的生存變得越來越屈辱和不安。
在默片明星巴斯特·基頓、傳奇八卦專欄作家海達·霍普以及最重磅的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的客串下,懷爾德調侃了默片時代的終結,和好萊塢對廉價娛樂的日益熱愛。
這部電影循循善誘的敘述讓觀衆沉浸在名聲褪去的陰鬱和毛骨悚然的氛圍之中,而斯旺森和霍爾登的出色表演則放大了懷爾德精湛劇本的戲劇性。
《日落大道》對舊好萊塢的逝去感到惋惜,同時也批判了人類在一個競爭殘酷的行業中表現出來的虛榮心和自欺欺人的行爲。
《彗星美人》(1950)
貝蒂·戴維斯在這部職業生涯的轉折之作中飾演性情無常、精神飽滿的百老匯明星瑪格·錢寧,她很快就被天真無邪、看似崇拜她的粉絲伊芙·哈靈頓(安妮·巴克斯特飾)的奉承衝昏了頭腦。
伊芙懷有自己的演藝野心,利用瑪格對年齡和在變幻莫測的紐約戲劇界佔據一席之地的焦慮,逐漸展開了一場操縱行動,以篡奪這位年長女性來之不易的名聲。
隨着瑪格變得越來越不安,伊芙則變得愈發大膽。導演兼編劇約瑟夫·L·曼凱維奇精煉的劇本中包含了許多關於女性在一個年齡歧視嚴重的行業中所面臨的困境的敏銳觀察。
因此,儘管該片保留了當時已經過時的掙扎演員的主題,但它超越了陳詞濫調。《彗星美人》與《日落大道》同年誕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在其黃金時代的晚期,好萊塢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它的自我嘲弄和批判也達到了巔峰。
《雨中曲》(1952)
與《日落大道》一樣,歌舞片《雨中曲》諷刺了默片時代的崩潰,演員唐·洛克伍德(吉恩·凱利飾)正在努力適應「有聲電影」的興起,並愛上了合唱團女孩凱西·塞爾登(黛比·雷諾茲飾)。
這部電影真摯的愛情故事、標誌性的舞蹈風格和朗朗上口的歌曲彌補了其對特藝七彩技術的過度使用,此外,看到黛比·雷諾茲出演的這個突破性角色也相當享受。
《雨中曲》中好萊塢式的美麗邂逅和踢踏舞爲現在的歌舞片奠定了基礎——《愛樂之城》等電影就是最好的例證,它也以對舊好萊塢傳統的致敬和顛覆而聞名。
《穆赫蘭道》(2001)
大衛·林奇這部超現實的新黑色電影探究了好萊塢更陰鬱的能力,處於掙扎中的女演員麗塔(勞拉·哈靈)迷戀上了少女黛安(娜奧米·沃茨飾),與此同時,兩人都努力爭取着事業上的成功和自負的電影導演亞當(賈斯汀·塞洛克斯飾)的關注。
林奇玩弄時間的嗜好在這部影片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夢境和現實之間的邊界則相應變得越來越模糊。但是,儘管這部電影揭露了好萊塢的人造性和交易性質,它對麗塔和黛安之間極具張力的酷兒關係的壓倒性呈現幾乎蓋過了其精妙的劇本和完美的攝影。
有時,《穆赫蘭道》給人以剝削和偷窺的感覺,也許還直接將觀衆帶進了它所假設的主導好萊塢的外貌主義和道德淪喪中。
林奇是否希望將這種蓬勃的性迷戀和心理恐怖轉移到他的觀衆身上,目前還不清楚:他明確地拒絕解釋影片的結局。《穆赫蘭道》留下了一個錯綜複雜的莫比烏斯環給影迷們去解讀,質疑了我們與現實的關係。
《錫爾斯瑪利亞》(2014)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這部腦洞大開的影片講述了國際影星瑪利亞·恩德斯(朱麗葉·比諾什飾),這位女演員前往瑞士代表威廉·梅爾基奧(這位頗有影響力的劇作家曾以《馬洛亞蛇》一劇讓她在戲劇界嶄露頭角)接受一個獎項時發生的故事。
然而,威廉的突然去世——以及導演克勞斯·迪斯特威(拉斯·艾丁格飾)懇切地要求她扮演海琳娜,即《馬洛亞蛇》中較爲年長的另一主要角色——導致瑪利亞懷疑自己的存在意義和戲劇能力,儘管她的助手瓦倫丁(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一直在身邊安慰着她。
瑪利亞和瓦倫丁躲威廉位於阿爾卑斯山的別墅裡,討論扮演海琳娜的創意和道德意義。比諾什自然、遊刃有餘的表演,以及斯圖爾特的穩重,完全撐起了阿薩亞斯的這部作品,而有爭議的年輕女演員喬安·埃利斯(科洛·莫瑞茲飾)的加入——不久將在舞臺上扮演海倫娜的伴侶(也是瑪麗亞年輕時出演的角色),讓瑪利亞和瓦倫丁關於藝術意義的持續辯論自然地延展開去。
因此,《錫爾斯瑪利亞》擺脫了「易妒的年長女演員」這一令人失望的套路,轉而給予了瑪利亞和瓦倫丁同等的份量。
影片讚揚了隨着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智慧和情感上的脆弱,並在一個令人驚訝的結局中達到高潮,使瑪利亞重拾藝術方面的信心。《錫爾斯瑪利亞》的極簡主義感性將人物壓抑的焦慮引向表面,從而使得情節發展具有雙重的情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