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出湖州
譚仲池
第一次來浙江湖州,我就被悠悠墨香所打動。儘管早已買好返程車票,但得知趙孟頫故居舊址紀念館就在湖州,我當即決定擠出時間,專程去尋訪。
趙孟頫故居,坐落在所前街月河橋西側孫衙河頭。修繕一新的古老街市巷道里,車來人往。我從大門進入,沿走廊轉至展覽大廳。參觀的遊客,個個神態虔誠,在聚精會神地聽志願者講解。我也懷着同樣的心情,跟隨大家緩緩移步。
記得幼年時,父親教我寫字、畫畫、讀書,給我講得最多的是南宋至元初的大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趙孟頫,自幼聰慧,博學多才,工詩詞,通音律,精鑑賞。在書法上,他精於正書、行書和小楷,其書圓轉遒麗,被人稱爲“趙體”;其畫山水花鳥俱工,並倡導“師法古人”“書畫同源”。
我一邊觀賞畫作,一邊仰視宅院庭廊的雕樑畫棟。這個佔地面積四千五百平方米的古老宅子,是湖州最大的一片宅園結合的仿宋古建築羣。院內曲徑通幽,窗含樹綠。俯看花園內的奇石、古木、枯藤,低頭繞過水池,步入纖細石徑,返轉到庭院的出口,就有一種穿越古宅滄桑歲月和舊日情境的真實感覺。頃刻,便彷彿聞到從書房、畫室散發出來的書墨香味,聽到了蘊藏在書畫中輕吟的詩韻,還有案臺上古琴發出的清音。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記載,趙孟頫不僅精於丹青用筆之道,本人還能親自制筆。他制筆時往往取千百支試之,其中必有健者數十支,然後將這數十支拆開,選最健之毫併爲一支。如此之筆則得心應手,一支筆可用五六年。
趙孟頫制筆之說召喚了我。午餐後,雖然天氣炎熱難熬,我執意要去尋訪湖筆的前世今生。
有故事相傳,秦大將蒙恬曾於湖州偶拾一撮當地羊毛,隨手插筆桿,製成“弗聿筆”。次日,被風吹進石灰水的筆經過浸泡,褪去油脂,竟成了得心應手的妙筆。此後,蒙恬將制筆技藝傳授給當地村民,“湖筆”的美譽也傳遍神州大地。“王一品齋筆莊”自然成了我這次首選的參觀之所。
筆莊的女老闆阿喬很熱情地領我們去二樓湖筆博物館參觀。據說,湖州有一位姓王的老筆工,每逢朝廷大考,他就隨考生一起跋涉千里進京叫賣。清乾隆年間,一名考生忘了帶筆,正在考場外焦急之際,王筆工及時賣了一支羊毫湖筆給他。誰料這名考生文思泉涌,下筆有神,竟中了頭名狀元。從此人們都競相爭買王筆工的毛筆。王筆工名聲大振,在湖州開了一爿筆莊,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阿喬告訴我,湖筆之所以經久不衰,最大特點就是“湖穎”。所謂“穎”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謂“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穎”要用湖州當地出產的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上百道工序精心製成。而湖筆之所以受文人青睞,關鍵在於它蘊含“三義四德”的理念。三義,即指精、純、美,這是技術層面的要求;“四德”即指齊、銳、圓、健,這是書寫效果層面的要求。
阿喬對湖筆的細說,讓我這個寫了幾十年毛筆字的人茅塞頓開,原來湖筆竟有如此精深的制筆奧妙呵!
我的小孫女,一個正在學顏體書法的初中生,她在一旁聽得認真,細細觀察湖筆的繁多品種。我看出了她愛筆的心思。在阿喬的指導下,我和孫女精心選購了大中小多支湖筆帶回長沙去。
回程的車子在人羣密集的街道上緩緩行駛,我彷彿能聞到從四面飄來的墨香。這縷縷清甜的墨香,如輕風、花雨,柔柔的,潤潤的,款款流動於街頭巷尾。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3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