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常民文化 瑠公圳文資拉警報
文化資產包含着有形文資載體以及承載着活的傳承與反思,之所以必須被保存,是爲了讓後人能直面土地的過去,不失根漂泊;然而在臺灣被指定的文化資產,即使民主化後,卻仍依附於統治者及開發商的喜好,成爲資本與政黨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例如臺北刑務所成爲商業吹捧的景點,失去其過往殖民與白恐歷史下的記憶;又如中正紀念堂儼然成爲各政黨競逐意識形態的場域。然而,在臺灣四百年史中,「常民文化」卻始終是被漠視的。
常民文化資產代表活的文化資產,能從文資中見證在地過往的聚落型態以及產業的發展脈絡,即使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轉變中,仍可找到過去遺留的痕跡,由其後代、社羣傳承至今的記憶、生活方式與習慣;讓現今社會中能有對生活有不同的想像,並找到與土地彼此尊重與環境共存的互動方式。
近期公民團體爲了保留瑠公圳圳頭段及最後一間百年老宅(蔡宅)而奔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蔡宅正遭受建商強拆威脅,瑠公圳周邊也面臨高度開發的命運,這正是常民文資所面臨的困境。過去文資審議大會的經驗多是官方友好委員,且審議內容僅針對建築形式,並未完整就歷史脈絡及重要性去做釐清,造成官方篩選好看的,可以成爲咖啡廳的文資保存,或是得以彰顯各黨政權的文資,讓文資本身失去其傳承在地故事的意義。
日治時期於瑠公圳圳頭,在新店驛及萬新鐵路消失的現今,該處僅只剩蔡宅得以指認相對位置,經蔡宅屋主口述,蔡宅圍牆後方即爲萬新鐵路倉庫及戶外儲存場,儲存場上經常堆置着許多煤礦及相思樹,孩子們常在相思木柴上攀爬,而萬新鐵路正是代表着新店煤業與林業之濫觴,由蔡宅可窺知一二。
在蔡宅正面即爲瑠公圳,在過去瑠公圳沿岸栽植許多樟樹以保水定土,婦女們常聚此洗衣,蔡宅門前之百年樟樹正可呼應。屋主又說他外婆以前會在碧潭看着帆船比賽,當時火車擠得滿滿滿,而且多是外國人,可知當時碧潭水上活動興盛,甚至更多的故事都是從這座老宅開始講起,這正是常民文資的傳承;瑠公圳圳頭僅剩蔡宅及其屋主可講述新店的故事,與瑠公圳沿岸與萬新鐵路之起始更是無法分割。
日治時期興建的蔡宅,正是蔡金木先生爲了給當地勞工有個臨時住所、讓至新店打拚之林業與礦業工人能安身立命而興建,並與當時水利組合一起維護瑠公圳邊坡;蔡宅代表着當時勞動與產業的多重文化,以此讓後人能瞭解當時林業與礦業的發展是勞工間如何互助,如何在艱苦的勞動環境下帶動產業發展,這不就是我們能享受今日經濟果實的根本?
蔡宅目前正面臨當地建商迫遷危機,建商從瑠公水利會(現爲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取得土地,並逼迫百年老宅與屋主遷離,爲了後續的房地產開發,讓瑠公圳岸邊未來只剩高樓和高房價。
瑠公圳圳頭僅存的蔡宅作爲當地唯一活的文化資產,正是新店過去生活與產業緊密的結合的見證,也可讓後人能明白這些房地產炒作背後,人們如何與水共存,勞動者如何互助並撐起產業。
瑠公圳文化景觀必須整體帶狀被保留,在此肯定新北市政府迅速進行文資現勘,並呼籲不要像農田水利署出賣自身文資,失去過往發展的根本,而是讓瑠公圳最初的記憶能被保留,正視常民文資價值,才能讓生活與產業的根被留下,儘速依文資法登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