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鍾飛騰:美國視南太爲對華競爭關鍵戰線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鍾飛騰。(摘自微博)

經過3個多月的準備,拜登政府負責與南太平洋島國談判的特使尹汝尚於14日至16日訪問馬紹爾羣島。美方此舉名義上是與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商談即將到期的《自由聯合契約》,但美歐一些媒體評論認爲,美方選擇這個時候派特使前往南太,「與中國爭奪影響力的意味很濃」。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鍾飛騰今天(14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美國視南太平洋國家爲對華競爭關鍵戰線。

《自由聯合契約》是美國與上述三個南太島國的一項特殊安排。20世紀80年代,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羣島在結束聯合國委任託管、獲得自治權之後,陸續與美國簽署該契約,規定美國對這些島國的經濟援助,美國在島國駐軍的權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防衛義務。而這些島國除了獲得財政援助、美國幫助提供通郵之外,其居民也可以免簽證前往美國工作和生活。目前實施的契約於2003年獲美國國會審批同意,爲期20年。其中,對馬紹爾羣島共和國和密克羅尼西亞的經濟援助部分將於2023年到期,對帛琉的經濟援助部分也將於2024年到期。

文章稱,從地緣戰略角度看,美國眼下加強和南太島國的關係,主要是因爲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海域面積。例如,美國國會2019年7月建立「太平洋島嶼核心小組」,按照該小組成員的說法,太平洋島嶼是「印太地區」一個關鍵但經常被忽視的部分,這些島嶼及其海上專屬經濟區不僅是「美國太平洋大家庭的重要部分」,而且其所覆蓋的海域面積要比俄羅斯、中國陸地面積總和還要大。因此,太平洋島嶼關係到美國的未來,「是美國的後院」。從海洋國家的視角看太平洋島國,這片區域的人口雖然只有230萬,但這些國家在美國構築海上島鏈中的作用極爲突出。

文章稱,在「太平洋島嶼核心小組」的推動下,美國兩黨於2020年7月公佈了《促進美國長期參與太平洋法案》(也稱「藍色太平洋法案」)。法案主要是宣稱所有太平洋島嶼都是「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美國在太平洋島嶼擁有重大的國家安全利益,包括保護區域和平與安全、通過貿易促進經濟繁榮。而該法案對島國的援助總計將達到10億美元,目的是在外交、軍事關係和經貿合作方面提升美國的存在感。

鍾飛騰認爲,考慮到今年2月以來美國針對南太地區的系列舉動,美高官再度訪問南太國家絕不僅限於雙邊範疇,對華競爭的意味不言而喻,因爲華盛頓一直在防範中國加強與該地區國家的關係,以免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今年2月美國公佈了《印太戰略》文件,其中強調美國是一個「印太大國」,決心加強在印太地區的長期地位和承諾,將關注包括太平洋島嶼在內的每個角落。美國的目標是尋求成爲太平洋島國不可或缺的夥伴,擴大在太平洋島國的外交存在,提升美國海岸警衛隊在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從其安排順序看,太平洋島國的地位與南亞、東南亞的夥伴國地位相當。

文章稱,今年2月12日,美國國務卿時隔37年之後再度到訪斐濟,試圖向國際社會展示美「不會放任太平洋區域倒向中國一邊」。華盛頓私下裡積極推動的是軍事安全領域在南太地區的存在,表面上則宣稱與這些國家討論氣候變化、新冠疫情、救災援助。可事實上,在這些領域,恰恰是中國在該區域做得更好。中國與島國的合作涵蓋了貿易投資、海洋環境、防災減災、減貧扶貧、醫療衛生等20多個領域,其中頗具特色的是菌草種植技術的傳播。1992年至2021年,中國同建交島國貿易額年均增長13%。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向島國提供了多批次疫苗以及各類抗疫物資。

文章分析,從拜登政府的舉措來看,在第三方和中國展開博弈時,往往更加針鋒相對,而不是川普時期的差異化競爭。例如今年4月下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與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滕布林克率團訪問索羅門羣島,當面要求索國領導人,稱該國與中國於4月中旬達成的一份協議對美國及其盟友具有潛在的負面影響,要求其向白宮保證,不會讓中國在該國建立事實上的永久性軍事存在。爲了增強美國在該國的存在感,美國還決定重啓1993年關閉的駐該國大使館。

文章最後總結,可以預期,隨着中國在南太地區合作的擴大以及全球性問題的增多,美國日益將該地區視爲對華競爭的「關鍵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