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黨團辦組改2.0公聽會 籲別讓各部會掀搶人大戰
民衆黨團今天舉辦組改2.0公聽會。(民衆黨團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過去十數年來臺灣經歷藍綠政黨輪替,行政院四度將組織改造案送進立法院,可是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農業部、環境部與核能安全委員會「五部一會」整合依舊沒譜。立院民衆黨團認爲,去年5月行政院再度提出組織改造新版本,「環境資源部」降爲「環境部」,不再整合氣、水、土、林等資源,部會權能原地萎縮,看不到政府組織改造的決心,黨團主張組改不能變成各部會搶人大戰,仍需有整體評估。
民衆黨團今召開公聽會,邀各界共商組改2.0,希望落實永續治理的願景。立委邱臣遠表示,其實組改議題臺灣已經討論超過20年,現在只差「五部一會」的最後一哩路,可說是本會期的重大法案,然而這次行政院版本跟過去有很大差異,被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批評該整合的沒有整合,不僅職能原地萎縮,行政部門也缺乏社會溝通。目前環境部、農業部都已經詢答完畢,環境部預計下週開始逐條審查,各部會的組織法也都會陸續排審。
立委吳欣盈指出,世界銀行2005年《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指出,臺灣九成以上地區同時具有地震、洪水、乾旱風險,名列全球最容易受到天災衝擊的國家,政府若未妥善因應就會增加企業投資成本。例如現在南部水情吃緊,民生、產業不得不限水,不從源頭解決,類似情形每年都會上演。
立委張其祿指出,氣候變遷、永續發展、國土規畫等問題越來越嚴峻,在整合山林水土資源管理、保育以及開發等面向,都需要「專責且整合」的組織綜合管理。過去在談論區域治理、水資源管理、防災防洪等議題,都曾遭遇不同部會整合及高度衝突,這些問題有賴諸位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提供專業意見,共同爲臺灣的山林水土資源管理,找到合適的永續治理方向。
立委陳琬惠直言,各部會不該專業分工、互相推諉。組織改造有三大重點,一是建立專案團隊,減少溝通成本;二是建立完善法規,把「規則訂好」確定主管機關;三是標竿學習,參考他國技術經驗加以改進,兼顧發展與環境纔是完整的國家治理策略。過去環保署只是問題解決者,如今環資部是領導者,要讓利害關係人成爲夥伴,才能一起維護環境共榮發展。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直言,與其把部會整合在一起,不如從改變運作文化開始。臺灣可以參考荷蘭跨部門運作的運作,整合協調機制,另外在做組織改造時要注意「權責相符」,有多少人力,有多少預算,都需要綿密的溝通。
前監察委員仉桂美表示,跨國組織歐盟可以拘束締約國,所以能具體且有效的管理碳排放,巴黎協議更具體約束各國減碳標準。反觀國內卻在畫大餅,環境資源部降爲「環境部」,對於達成2050淨零碳排根本顯示毫無誠意。保護環境和下一代基本生存權與環境權是國家的義務,已爲2021年4月德國憲法法院經判決所確定,甚至認爲國會不作爲是違憲的,但以目前環境部編制根本做不到此國際標準,應具體落實環保及相關資源整合和國際接軌,並保障與環境有關的基本權,實踐世代正義。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黃靖庭表示,當前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效能不明顯,專業能力與資源人力不足,能否統籌國家的目標實在堪慮。此外,經濟部要如何整合水土林也看不出目標,環境部組改只看到升格升官,沒有看到改進的理想。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氣候變遷法剛修法通過,第八條由永續會擔任協調、分工、整合工作,但永續會本身只是諮詢機關,並沒有協調分工整合的功能;建議將國發會改爲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廢除永續會。對於水土林要永續利用,而非只有做到保護而已。
前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宋餘俠則指出,環境資源就是要將環境中「大氣」「水」「土」「林」四大要素的相關主管機關職能集中在同一部,才能做好內部協調整合,減少行政協調成本及相互牽制推諉職責。事權合一的環境資源部實有必要,也會是組織改造的亮點。
環保署、水利署、國發會、農委會也派員到場說明,環保署代表強調《氣候變遷因應法》未來有法規、有經費、有人力,不過也要有協調整合平臺才能達到目標,組改並非爲了升格。國發會則迴應,淨零碳排是跨部會的協作,國發會與永續會在功能上無法相互取代。
民衆黨團主張,組改不能變成各部會搶人大戰,仍需有整體評估;並請各相關部會一週內以書面方式,迴應本日各方意見、題綱所示問題,以及目前跨部會協調機制的運作狀況,並提出組改2.0整體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