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拿地保持低位,機構預計2024年新開工規模將下降15%

12月26日,武漢完成今年最大規模的土地出讓,單日35宗地成交金額達309億元。

中指研究院華中分析師李國政分析稱,本次拍賣中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可分爲國央企、本地國資及深耕本土的民企。

例如,中海地產、中建壹品、保利地產等央企、湖北省屬國企湖北聯投均有所獲;武漢本地企業如武漢城建集團、武漢城投、武漢地鐵、武漢城發等也成爲穩定市場的重要力量。

深耕武漢本地的民企也較爲活躍,湖北納傑、躍進集團與幸福垸實業等出手拿地,總成交金額19.46億元。不過,從成交金額佔比看,民企此次拿地金額佔總成交額的比例不到7%。

武漢土地市場參與主體特徵也是今年全國土地市場的縮影,民營企業已成爲市場難得的力量。

中指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央國企在22城集中供地拿地金額佔比達50%,較去年全年增加13個百分點;民企拿地金額佔比則爲22%,雖較去年增加6個百分點,但仍處於低位。

拿地金額TOP 100企業中,央國企佔比在七成以上,民企佔比僅爲三成。

今年前11月,權益拿地金額位列前20名的企業中,僅濱江集團、龍湖、偉星房產三家民企,TOP 20的門檻是100億元;去年同期的門檻則爲138億元,TOP 20的企業中,則僅有龍湖、濱江集團兩家民企。

龍湖可視作仍活躍在土地市場的難得龍頭民企,今年前11個月,龍湖權益拿地金額爲168億元,位列榜單第12名,但相較其他頭部企業,這個拿地金額並不算多。

據龍湖集團發佈的月度未經審覈營運數據及新增土地儲備報告,1—11月,其共計獲取29宗地,覆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及西南大本營,也包括部分省會城市及樓市相對穩定的長三角城市。

偉星房產、濱江集團則是深耕單一地域的代表。

其中,偉星房產主要深耕安徽市場,其今年所獲取地塊分佈於合肥、馬鞍山、南京等中東部城市,前11月權益拿地金額爲128億元,是除濱江、龍湖之外最"敢"拿地的民企;同期權益新增貨值則爲264億元。

偉星房產的另一個特徵則是"實業背景",其背後是浙江臨海民企偉星股份,主營鈕釦、拉鍊、金屬製品、塑膠製品、織帶、繩帶和標牌等服飾及箱包輔料產品,創始人章卡鵬有"鈕釦大王"之稱。此外,章卡鵬控制的偉星光學、偉星新材則分別是主營眼用光學鏡片、塑料管材的公司。

今年,土地市場涌現出多傢俱有實業背景的房企,前11月斥資59億元拿地的亞倫房地產,背後的江蘇亞倫集團是以紡織業爲主的企業;拿下北京豐臺區南苑棚戶區改造一地塊的北京虹曦置業,背後則是防水塗料領域龍頭企業東方雨虹,不過,東方雨虹最終將該地塊大部分股權轉讓予以中海地產。

濱江集團則是深耕杭州市場的代表企業,前11月其權益拿地金額242億元,其中,上半年新增的22個土地儲備項目中,有19個位於杭州,下半年其也陸續在杭州競得多宗地塊。據克而瑞統計,濱江集團是前11月拿地金額TOP 10房企中投資最集中的企業,僅在5個城市拿地,其次則是越秀地產(10個)。

部分城市尚未完成今年度土拍計劃,總體看來,2023年的土拍基調已定,央國企仍舊是主角。

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數據,房企資金面實質改善尚需時日,2023年土地成交再降20%且較2020年銳減6成,"無錢無地"的局面使2024年新開工增速預計仍將維持在-15%左右。該機構進一步指出,拿地大幅下滑之下企業新開工規模也將受到負面影響,僅靠央國企開工並不能扭轉開工弱格局。